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前身原遗传所机构沿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前身原遗传所机构沿革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简称遗传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25日,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7月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地址在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北蜂窝,借用前燕西农业职业学校校址作为实验室,乐天宇为馆长

1952年9月,实验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遗传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窝迁入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与该所建立合作关系,人员分散到该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国科学院进行机构调整,遗传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调整到前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5月“遗传栽培研究室”更名为“遗传研究室”,仍归植物研究所领导,由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祖德明兼任遗传研究室主任

1958年3月搬进中关村,借用力学所大楼的一部分为实验室和办公室,并在附近创设了一个有40余亩耕地的临时性农场

1958年10月,经院党组批准,由祖德明、梁正兰、谷峰秀和陈英组成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为组建遗传研究所准备了条件

1958年12月,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向中科院裴丽生秘书长并院党组提交了遗传研究室扩建为遗传研究所的报告

1959年6月17日,第7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报请国家科委批准

1959年9月25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行文,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新成立的遗传研究所全所研究人员41名,技术人员60名

在原来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动物、微生物遗传研究内容

设置了五个实验室:一室主要研究植物有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二室主要研究生活条件对植物性状形成和发育的作用;三室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诱变规律;四室主要研究无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五室主要研究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及其机制与防护

原发育所机构沿革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支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于1980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秋,童第周教授和合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The Temple University)牛满江教授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央书面建议,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他们建议从中国国外取得部分资金帮助新建研究所,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建研究所的发展和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成为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郁文同志签发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

经华国锋、李先念、余秋里、耿彪、王震、方毅等领导的审批,报告于1979年7月29日被批准并下达(科发计字0897号)

院办公厅于1979年6月11日向全院发文通知成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下简称发育所)筹建处并启用印章(科办字014号),至此发育所的筹建工作即全面展开

鉴于童第周教授不幸于1979年3月逝世的情况,中国科学院于1979年6月22日下达了《关于庄孝僡等同志组成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筹建处领导小组的通知》(科发干字0853号),由该领导小组负责发育所的全面筹建工作

之后,1979年8月14日院下达《关于建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通知》(科发计字1136号),1980年3月20日院下达启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印章的通知(科发办字0362号)

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机构沿革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科技与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为了加强农业综合研究能力、适时转化农业科研成果、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解决中国粮食和农产品总量不足等问题,指示中国科学院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单元

我院认真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院层面成立了农业研究委员会,并积极着手筹备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机构

经报请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1978年6月选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9年更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河北省双重领导)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