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历史沿革1929年4月,研究所前身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至1937年,裴文中、贾兰坡等先后在周口店已发掘出包括五个完整头骨在内、约四十个个体的北京猿人材料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共计1221箱
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开展了为期近8年的以云南禄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为重点的考察与研究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1949年10月,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了发掘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杨钟健为主任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成为中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推选杨钟健为主任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改周口店工作组为工作站
1956年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给山西分院,1972年撤销)
1957年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三个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名沿袭至今,下设低等脊椎动物室、高等脊椎动物室、古人类室和新增设的新生代地层室及周口店、太原两工作站
研究所技术辅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装架室,绘图室,照相室,图书室,室及标本馆等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撤销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增添了科技开发公司和面向社会的中国古动物馆
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后,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进行院市共建,改变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管理体制
市政府则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负责,研究所仅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拥有发掘权、标本权和研究权
2004年5月,科技开发中心并入中国古动物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