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直属高校安徽省(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市(1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沿革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建校于北京,校址是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

中国科大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创办伊始,学校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生物物理系、应用地球物理系等13个系,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

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第80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5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首任校长,郁文为学校首任党委书记

1959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中共中央列入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59年8月,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

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微省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

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86年10月,研究生院(合肥)成立

 1999年11月23日,教育部发文同意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合肥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合并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2015年1月7日揭牌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

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以直属附属的形式并入中国科大

2020年4月,中国科大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联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

 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

同年,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于2020年1月在江西赣州挂牌成立)的研究生教育归口在新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学院

                    学校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

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

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设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信息与智能学部,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

现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学校简介数据截至2019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大学历史沿革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启研究生招生工作,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1517名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研究生院,挂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943人,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

1977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提出委托中国科技大学在京区各所的大力协作下在北京筹办研究生院;月底,报告获得批准,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的66个研究所和四所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

1977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研究生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3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济慈等任职的批复》,任命严济慈为研究生院院长,马西林等任副院长

研究生院于1978年10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

1980年1月16日,严济慈同意李政道在美国同各大学联系招考研究生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名称

1982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在对外交流中,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名称

1986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合肥)成立

2000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开始新研究生院的筹建工作

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组建,并将中国科学院5个学部和作为学位授予单位各研究所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归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校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培养

1950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研究实习员的招考和培养工作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中央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

1955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后颁布实施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为适应各研究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1978年,恢复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入学

1982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

2000年12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年,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截至2020年8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90名,其中两院院士176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86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

截至2019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625名;在学研究生5.17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在学外国留学生1734人,来自96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55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

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

截至2020年8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57个,附属医院16所

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利用科教融合平台,遴选中国科学院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截至2019年12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71526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83561名;授予598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

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37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国科大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的育人传统,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学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成果和产出都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截至2020年8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国科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

国科大共有、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文献情报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同时学生也可在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各研究所以及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使用各类资源和服务

国科大教学设施优良,全面应用多媒体、网络视频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国科大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

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

截至2020年8月,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分布在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

此外,国科大还拥有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6类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保持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国科大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实力也逐渐显现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9个

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

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

在2020年1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中,国科大国际排名76位,位列内地高校第一位

在全部22个学科排名中,国科大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万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植物和动物科学、农业、地球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18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学科

以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强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依托,国科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国科大已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巴黎科学艺术与人文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和英国皇家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科学院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交流关系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中心,建设国科大海外联合科教中心,已在斯里兰卡、缅甸、乌兹别克斯坦举行挂牌仪式,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平台

国科大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副会长单位及中澳一流大学合作机制首批加盟大学

 在中国科学院和丹麦科教部的支持下,国科大与8所丹麦大学联合创建了教育科研创新相融合的“中丹中心”,并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

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

得到美国卡弗里(Kavli)基金会支持,建立国科大卡弗里研究所,成为当今世界上20所卡弗里研究所成员之一

 国科大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参与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奖学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等计划,培养外国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

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学校通过前沿讲座、论坛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式,继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培育“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未来,国科大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体系、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到2020年,国科大将进入全球有影响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行列;到2035年,跻身全球一流研究型大学前列;到2050年,跻身全球顶尖创新型大学之列,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成熟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学校简介据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显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