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特色该院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学生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创业教育和主体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详见《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一)设计了体现学科完整性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1.对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调整和设置,将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现代社科理论与法学核心课四个板块和“案例课研讨课”一个课组
2.对主干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将媒介技术课提升到专业必修课地位;打通传统新闻业务课按媒介形态条块分割的布局,改造新闻业务课;浓缩新闻史课程
3.加强特色人才培养,设置法学核心课程板块

4.开发、设计系列案例课研讨课
5.对各主干课和案例课研讨课进行全面设计,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成绩考评、指导教师的责任
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方案、大纲,实现对专业实习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出台专业实习“标志性媒体”指导意见,实现对集体实习和实习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3、加强安全教育,为学生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对实习安全的管理和控制
4、成立实习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制定实习小组长制度,加强对实习工作组织上的管理和控制
5、新闻专业实习博客交流制度、实习简报发布制度,强化对实习工作信息交流、发布的管理和控制
6、实习前学生实习意向调查、动员会、表彰会,实现对实习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7、实习日志、大事记、成果汇编(包括纸质、视频、电子杂志),实现对实习工作档案的管理和控制
8、实习指导教师激励制度、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等,实现对专业实习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9、双导师制度和实习单位意见反馈制度,实现对专业实习的反馈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控制
(三)注重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媒介技术应用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1、重点建设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实现对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与发布的全息模拟
2、明晰实验教学的体系和内容,实现媒介技术课和业务课各门课程的实验需求与实验专业设施的无缝对接
3、厘清各主干课中实验环节的内容与比重,使各实验项目边界分明,层次合理,任务明确
4、由新闻实验教学中心指导学生社团“传媒技术实验中心”和“播音主持协会”,依托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日常的熟练性训练和创新性研发,也是我校新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
5、实验教学激发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科研主动性,培育了各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立项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