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历史沿革电影导演系是培养电影导演人才的专业学系

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89次政务会议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以负责培养电影艺术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与演员

"当时,北京电影学校已有编剧、表演专业,从1954年起,电影局开始筹组导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先后从全国各制片厂和文艺单位调来干学伟、张客、田风、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同志,1955年,中国电影赴苏考察团聘请了四位苏联专家来我国帮助筹建电影学院,九月,由导演艺术家、莫斯科电影学院教授鲍·格·伊万诺夫主持的导演干部专修班开学,这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以正规教学方式培养电影导演的开始

导演专修班班主任田风、郑君里、张客、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教员协助专家教学并随班听课;学员25名,来自全国各电影制片厂,都是已有一定表导演艺术实践经验的创作干部,其中有谢添、林农、郭维、于彦夫、武兆堤、王炎、董克娜等;该班于1957年夏结业,学员吴国英留校任教

在此期间,伊万诺夫专家还专为随班教师开设了为时半年有关导演教学的课程

建立电影导演系1950年,北京电影学校改制建院,正式设立电影导演系,学制为本科四年

首任系主任张客,导演艺术教研组组长干学伟

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2名,是为导56班

导56班 主任教员干学伟,教员有石联星、周伟、汪岁寒,至第二年干学伟、石联星赴苏联参加合拍片《风从东方来》摄制,改由汪岁寒任代主任教员

该班的教学计划,是以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学计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电影导演创作实践的特点而制定的,课程设置有公共课:政治理论、文艺理论、体育、外语;专业基础课:绘画、音乐、美术作品分析、摄影基础、影片生产工艺;专业课:表演、剧作、导演艺术,以及有关专题讲座;教学实习:纪录片、默片(第三学年)、短故事片(第四学年)

教学模式为主任教员制,即主任教员要负责三门专业课的教学

导演教学的这些基本内容,后来一直持续到1966年以前招收的各本科班

时届建院之初,电影教育得到了各方面特别的关照

以电影界的前辈、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亲自为导 56班讲授长达一年的电影剧作课为代表,林杉、许幸之、崔嵬等著名电影艺术家都先后来系授课

1958年,导56班与摄影56班合作,在教学实习中拍摄了8部短纪录片:《装卸之歌》、《高炉电花》、《九兰养猪》、《出租汽车》等,曾受到来校授课的苏联著名导演家吉甘的称许

1960年,导56班与摄影、表演系进行联合毕业作业拍摄,共摄制了《穿山巨龙》(导演:曾宪涤、华克)、《大木匠》(导演:陈敏、吴贻弓)、《父子俩》(导演:阙文、江世雄)、《春节前后》(导演:于得水、葛文遂)、《目标向前》(导演:王心语、孔咏宵)五部35毫米短故事片

作为电影导演教育的首批成果,其中前二部纪录片和前三部故事片曾由电影公司公开发行

1960年,导56班毕业,王心语、曾宪涤、陈敏、江世雄、王运晖等五人留校任教

1958年9月,导58班21名同学入学

主任教员张客,班主任师涛,一年后张客在"反右倾"运动中被免除系主任和主任教员职务,由田风任系主任,吴国英接任主任教员

该班入学时逢大跃进高潮,由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锐减

1962年,导58班毕业联合作业为:《白大姐》、《半夜鸡叫》《红小鬼》等四部35毫米短故事片

该班毕业时,苟文伦、苏玉环二人留校任教,张暖忻此后不久也调入导演系任教

1959年9月,导59班22名同学入学

主任教员田风,班主任汪岁寒

本班第三学年时,经学院决定将学制改为五年,此后,五年学制一直持续到"文革"

导59班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加大了表演课的教学量,首次从小品到大戏积累排演了多幕话剧《骆驼祥子》,并在全院和社会上公演

1963年,导59班拍摄了《伤逝》、《虾球》两部默片片断:1964年,毕业作业为35毫米三部短故事片《搭桥的人》(导演:段吉顺等)、《挡马》(导演:郭宝昌等)、《公社的孩子》(导演:司徒兆敦等)和长故事片《夺印》(导演:汪岁寒、刘中明等)

1963年底开始的"文艺整风",使导59班卷入了一场严酷的"阶级斗争",全班半数同学被打成"反动小集团",两名学生定为"反动学生"(后在文革中被送劳教);该班主任教员田风因之受到株连,于1965年含恨辞世

该班毕业后,司徒兆敦、韩小磊二人留校任教

1960年9月,导60班22名同学入学

主任教员吴国英,班主任师涛,任教老师有张客、干学伟等

从这一班起,实行了一年级后淘汰制

该班三年级演出了独幕剧专场

64、65年间,该班和导61班先后两次参加了京郊密云县和山西阳高县的农村"四清运动"

1965年,导60班毕业作业为35毫米短故事片两部《上班前后》(导演:谢飞、张郁强、胡葳葳、李家模、李灵明、罗小玲、付敬恭、唐英超)、《贫农的儿子》(导演:詹相持、肖桂云、秦绂生、吕绍廉、崔东升、乌兰、蔡元元、曹征、贺米生、刘蕙仪)

该班毕业后,谢飞、乌兰、詹相持三人留校任教

1961年9月,导61班17名同学入学

主任教员周伟,班主任苟文伦,任教老师有徐谷明、王心语等

该班三年级演出了话剧《年青的一代》

1966年该班毕业作业:35毫米短故事片《红柳》(导演:彭宁、丁荫楠、史践凡、马秉煜、马绍惠、于世彬、卢刚、广春兰、柳青、胡丽君),纪录片《平山》(导演:蔡晓晴、金继武)、《浑源农村文化工作队》(导演:郑洞天)正在拍摄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一切教学活动当即终止,该班学生遂卷入文革,除少数同学于1969年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同学遗往张家口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至1973年才由部队进行毕业分配

一九六四年九月,导64班13名同学人学

主任教员汪岁寒

在当时文艺方针下,该班教学向强调意识形态方向作了较大调整,第二学年又投人河北邢台的农村"四清运动",至66年6月返校参加文革,后与导61班相同

1965年9月招收科教导演进修班(二年制),外请上海科影导演韩韦担任主任教员,班主任司徒兆敦,29名同学大多为理工科院校进入各制片厂从事科教片创作的青年编导,一年后参加文革,毕业返厂

1966年5月,招收导66班工作进行到专业初试阶段,受到"文革"冲击而中止

艰难的阶段从1956年到1966建系十年间,电影导演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输送了百多名毕业生,教师队伍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老中青结合的16人,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初步探索了结合中国电影实际的培养导演专门人才的道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新兴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摧残,完全停顿达七年之久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戏剧学院

从河北保定部队农场返回的导演系教师,除曾宪涤、江世雄、谢飞三人留在电影学校任共同课外,其他均被分配到戏剧学院导演系,汪岁寒、苟文伦任副系主任

当年底招收了一届导演进修班,其中学习电影导演的8名,来自各制片厂

汪岁寒、苟文伦、王心语、乌兰、司徒兆敦组成教学小组,在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控制和完全没有电影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进行教学

二年后该班毕业

1975年底,导演系教师转回电影学校,学校筹组编导系,负责人周伟、吴国英

翌年夏天招收编导进修班,学制2年

学员15人,来自各制片厂,其中导演专业4人

赵明、周伟主持教学,谢飞、郑洞天参加导演教学工作

该班毕业时,跟随教师参加故事片《火娃》(艺术指导赵明,导演谢飞、郑洞天)的拍摄实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1977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后,导演系由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张客兼任系主任,副主任汪岁寒、文伦

此后,加上从原北京艺术学院调来陈文静等五名教师,全系教师达到17人

1978年9月,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导78班28名新生入学,标志着新时期电影导演教育事业的再生

主任教员汪岁寒,班主任司徒兆敦

参加教学的有张客、张暖忻、陈文静、田金夫、孙敏、许同均、徐燕,帮助辅导毕业作业和带领学生毕业实习的有谢飞、郑洞天、王心语、韩小磊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文艺思想的解放,国内外优秀影片的解禁,新的录像技术的应用,为导78班教学开创新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该班教员投入多,教学实习量也空前增加,先后拍摄了一轮录像短片作业,一轮35毫米黑白短片:《我们的田野》(导演:潘渊亮、潘桦等)和《小院》(导演:田壮壮、张建亚等);1982年该班毕业时,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全班同学通过答辩首次获得了学士学位;同时,以三种形式进行了毕业实习:①三部35毫米彩色短故事片:《结婚》(导演:金涛、周炜等)、《我们还年轻》(导演:夏刚、耿小震、林大庆);《目标》(导演:白宏、江海洋、李小军)

②田壮壮、谢晓晶、张建亚接受儿影厂任务,导演了儿童故事片《红象》(九本)③其他同学分别跟随老师参加了影片《陈奂生上城》(导演:王心语)和《见习律师》(导演:韩小磊)的拍摄实践

后来,彩色短故事片《结婚》经电影局批准公开发行,《我们还年轻》和《红象》作为短片参加了国际电影节并获奖

该班谢晓晶留校任教

为了适应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形势,帮助解决各厂对青年导演人才的需求,从1982年起,导演系陆续开办了几届授予大专学历的在职创作干部进修班

一批中青年教师也从此登上了主任教员的岗位

1982年9月,少数民族导演进修班(二年制)13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天山、内蒙、广西三个民族自治区制片厂

主任教员张暖忻、郑洞天、田金夫

1983年9月,83导演进修班(学制一年半)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

主任教员江世雄、乌兰

1984年9月,84导演干部专修科(二年制)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和电视台

主任教员詹相持、许同均

该班侯克明留校任教

1985年,新一届系领导班子任命,主任文伦,副主任郑洞天

1985年9月,导85本科班15名同学入学,生源来自北京、武汉、兰州三个考区

教师韩小磊、许同均(第一、四学年),郑洞天、谢晓晶(第二、三学年)

该班试行"二四制",即第二学年后根据学习成绩,有六名学生作为大专毕业,其余学生继续读满四年

在该班教学中,借鉴了当代世界电影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式确立了"以实践带教学"的方针,四年中,在教师指导下,从短到长、由磁带到胶片,顺序进行了七轮拍摄作业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较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功;同时,随着录像技术的普及,该班在视听语言和导演课中首开了拉片分析课程,学生的分析论文有多篇在学院的学报发表

1989年,该班9名同学通过毕业作业和论文答辩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毕业作业为16毫米短片《童年往事》(导演:胡雪杨)该片获美国奥斯卡学生电影展银奖

该班王瑞留校任教

1986年9月,导86班研究生2名同学入学,导师汪岁寒、徐谷明

这是导演系历史上首次招收《导演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报考者达数十人,由于按规定实行外语、政治课全国统一考试及录取标准,报考者中没有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己培养的毕业生,而均系其他大学文理科本科毕业生,因此,他们进校后要用较长时间补修本科的电影专业课程,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九十年代后期才有所改变

一年后,其中一名同学被选公派赴法国留学,1989年,游飞同学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9月,导87本科班12名同学入学,生源来自北京、杭州两个考区

主任教师詹相持、许同均、侯克明(第一、二学年),郑洞天(第三、四学年)

该班继续了"实践带教学"的方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短片拍摄和片例读解

1991年,该班通过毕业作业和论文答辩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毕业作业35毫米黑白短片《随风而去》(导演:肖峰等)该片获东京电影节学生短片竞赛最佳导演奖

1987年9月,导87剪辑干部专修科25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田金夫、司徒兆敦

这是导演系历史上首次开设剪辑专业,该班同学来自各制片厂和电视台,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剪辑人员,经过系统的导演、视听语言等理论学习,并完成了编导拍摄作业,两年后获得大专学历毕业

1988年9月,导88研究生2名同学入学,导师王心语、江世雄

三年中,二名同学除完成专业及学位理论课程学习外,在导师指导下分别参加了社会创作实践,执导了电视连续剧

专题片等

1991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该班杨琳、章明二人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导演系第一批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员

1989年3月,导89电影导演干部进修班13名同学入学,学制一年半,主任教员乌兰

这是应长春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要求,为该厂培训青年导演创作干部举办的

该班于1990年7月结业

1989年9月,导89电视导演干部进修班17名同学入学,学制一年半,主任教员韩小磊

该班学员来自各省市级电视台,有不少是电视剧生产一线上的创作干部

该班于1991年1月结业

1989年9月,89级夜大学导演专业38名同学入学,学制三年(大专),班主任田金夫,参加教学的有司徒兆敦、谢飞、韩小磊、郑洞天等

本班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有电视台的专业人员,也有各条战线的业余爱好者,在三年严谨的教学计划实施后,于1992年7月以毕业论文和实习作业毕业,该班学员王少民留校担任系秘书

以上两个进修班和首届夜大学班的举办和毕业后同学们新的创作成就,进一步拓宽了导演系专业教学(特别是面向电视导演方向)的路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导演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嗣后,又于1990年9月招收了90影视导演高级进修班(学员24名,主任教员韩小磊、许同均)、1992年招收了92影视导演进修班(学员18名,主任教员詹相持、谢晓晶)、1992年招收了92级夜大学导演专业(学员54名),这些班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从1990年下半年起,根据教学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系里组织全系老中青三代教师进行了历时一学期的教学研讨

这次研讨,系统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导演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新形势下的适应问题,参照了近年来考察国外许多电影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做法,对导演学科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规格,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及每门课程的阶段教学大纲-一作了研讨,在充分的学术讨论的基础上,由谢飞、郑洞天执笔,于1991年3月讨论通过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导演专业教学方案》

这个教学方案分"各类学制教学课程设置"和"各类专业课程规范"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规定了本科、大专(剪辑)或第二学位本科、成人教育(夜大学)、进修及硕士研究五类学制各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共同课两类,在硕士研究生类里,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还细分了外专业考生考入和本专业考生考入两种不同的课程设置;第二部分确定了剧作、表演、视听语言、制作实习、导演(以上为本专业基本课目),导演研究、导演创作

导演教学(以上研究生加修课目)各门课程的教程,其中,将传统的蒙太奇课正式定名为视听语言,把原来散落在各门课程中的作业实习单独形成制作实习课,明确规定各学期从录像、16毫米到35毫米的作业系列及其标准;各门课程以学期为单元,须修一学期以上的课程分为A、B、C,按照统一的教程大纲,不同层次的班级分别完成其中一部分,每位授课教师除自选片例以外,授课内容必须按照大纲进行

这个教案作为院内各系首次制定的规范化教学方案,受到学院和教务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教学实施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保证了青年教师接班的过程有章可循

1990年9月,导90研究生2名同学入学,从该年度起,学院研究生招生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本届就有一名台湾学生黄坚峰,导师司徒兆敦

该班一位同学于1993年6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另一位于半年后修改论文通过取得硕士学位

在学期间,孟洪峰同学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中央电视台上下集电视剧《太阳的旅程》的导演创作任务

1991年9月,导91研究生4名同学入学,其中有一名台湾学生蔡崇哲,导师谢飞、郑洞天

从本届起,根据研究生基本由外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入、需要系统补修本科电影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开始以四人以上成"班"的规模招生,导师前两年合带,第三年分开

该班三名同学于1994年6月通过毕业作业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另一位于半年后完成毕业作业并通过论文二次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毕业作业为35毫米短片《浮出海面》(导演:蔡崇哲、孟浩军、朱枫)、十集电视剧《东方鹿特丹》(导演:陆绍阳)

1993年9月,导93本科班12名同学入学,为了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本届考区除北京外,专门从南宁、昆明录取新生各两名,主任教师江世雄(一、二年级)、郑洞天、杨琳(三、四年级)

1993年9月,导93研究生7名同学人学,其中两名学生分别来自台湾、香港

导师乌兰、詹相持

1994年9月,导94研究生8名同学入学,其中三名学生来自韩国(都性希、金振旭、李志允),一名来自香港(陈嘉琪),大陆李鸿禾、俞钟、赵宁宇、刘婷

导师韩小磊、许同均

1995年9月,导95研究生6名同学入学,学生中三名学生分别来自台湾(黄金莺、叶基固)、马来西亚(赖伟光),三名来自大陆(陆川、小江、方刚亮)

导师江世雄、司徒兆敦

1995年9月,导95本科班8名同学入学,本届考区设北京、上海

主任教师谢晓晶、张建栋、王瑞

这是系史上第一次由青年教员承担四年全部教学任务的一个本科班,也标志着导演系两代教师梯队的顺利交接

该班毕业时拍摄了联合作业《犯罪分子》《感情生活》《花生仔和太阳舞小子》

该班毕业生徐敏华留校

1996年.新一届系领导班子任命,系主任郑洞天,副主任谢晓晶

同年,侯克明调入院里任副院长

同年,导87班毕业生王红卫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调入导演系任教

1996年9月,导96研究生8名同学入学,其中2名学生来自香港(陈家乐、陈嘉淇)、1名学生来自日本(细野研),导师郑洞天、侯克明

1997年9月,导97研究生汪迪入学,导师郑洞天

1998年,“广告导演”和“节目制作”两个专业方向共招收了36名本科生,其中17名广告导演,19名节目制作导演

在校的前两年36名同学在司徒兆敦和孔都两位老师的主持下,共同学习导演专业的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分专业学习,其中12名学生进入故事片学习,主任教员谢飞、乔梁;12名进入纪录片学习,主任教员司徒兆敦、杨琳

广告导演的专业课委托美术系讲授,毕业作业仍然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持

由于是节目制作专业,该届学生毕业时由学院和系里共同投资,拍摄了故事片12部,纪录片5部和广告片3部

该班毕业生赵兴留校任教,后调入美术系

1998年9月,导98研究生4名同学入学,其中1名同学来自韩国(权秀耕),导师詹相持、谢晓晶

该班毕业时由导演系和摄影系出资拍摄了两部故事短片《春暖花开》《想去哪?》

1999年,王鲁闽由院人事处调入导演系,担任系秘书

1999年,新一届系领导任命,系主任谢晓晶,副主任张建栋、杨琳,同时杨琳担任党支部书记

同年,孔都由中国电影家协会调入导演系任教,担任98本科班广告专业主任教员

199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增加了在职研究生

全日制研究生有5名同学入学,其中2名同学来自台湾(傅睿村、游志皓)

该级李忱、郭劲锋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9年9月,22名剪辑高职生入学,主任教员王红卫、姜伟

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沿用导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主要专业课除了传统剪辑之外,增加了非线性系统的学习

2000年,8名研究生入学,其中3名学生为故事片专业,导师韩小磊、许同均,5名学生为纪录片专业,导师司徒兆敦、孔都

2000年,24名广告高职生入学,主任教员李学兵、赵兴

除了导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加强了广告创意、广告文案的教学内容

经过98级本科班和99级、2000级高职专业的实践,全系教师认真总结了两个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经过充分地讨论,一直认为导演系的师资力量是教授影视导演,用传统的导演教学方式来办节目制作专业和广告专业,不如回归到故事片导演专业,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剪辑、广告和纪录片课程,使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

统一思想后,将广告专业转到美术系,停止招收节目制作方向的学生

从2001年开始,恢复了故事片导演的招生工作

2001年9月,13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杨琳、王红卫

该班学生李嘉、宋斐斐、赵博拍摄的毕业联合作业《妈妈》获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4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亚洲最佳短片奖”;韩国釜山亚洲短片节Apple Korea Award等奖项

孙浩、王志勇拍摄的毕业联合作业《小四》获韩国第2届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类银奖等奖项

2002年9月,13名研究生入学,4名学生为纪录片专业,导师谢晓晶、杨琳;9名学生为故事片专业,导师郑洞天、章明

2002年9月,6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张建栋、姜伟;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了7名国培本科生,主任教员许同均

该级肖潇的毕业作业《巧克力与肉丸子》获韩国第3届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一等奖”

2003年,导78级毕业生田壮壮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导演系任教

同年,导85级毕业生金舸调入导演系任教

2003年9月,20名研究生入学,其中10名同学为故事片专业,导师王瑞、张建栋;10名同学为纪录片专业,导师谢晓晶、杨琳

2003年9月,15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王瑞、金舸;同年,再次招收了6名国培本科生,主任教员李学兵

该级学生白承勋的短片作品《哭泣的女人》获第5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组“优秀奖”;王晶的毕业作业《在别处》获第6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侯克明、杨琳、屠明非3人入学,导师谢飞、郑洞天

2004年,20名研究生入学,导师田壮壮、谢晓晶、侯克明

2004年9月,15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王红卫、乔梁

该班学生席雪晴的毕业作业《秘密通道》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评委会“特别奖”;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第10届短片专业组“评委会大奖”等奖项

2005年,新一届系领导任命,系主任田壮壮,副主任王瑞,党支部书记杨琳

同年,谢晓晶调入院里任副院长

2005年,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黄盈调入导演系,担任表演课教员

2005年,谢飞、郑洞天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2005年9月,19名研究生入学,其中13名同学为故事片专业,导师杨琳、章明;6名同学为纪录片专业,导师谢晓晶

该级学生宋方的毕业作业《告别》获第62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二等奖”等奖项

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继续拓展专业教学方向,招收了第一届剪辑专业本科班,23名学生入学,由谢飞教授和国家一级剪辑师周新霞担任主任教员

该班学生滕丛丛的毕业作业《那时年纪小》获第11届德国汉诺威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人制作奖”;第5届韩国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大奖

申奥的毕业作业《河龙川岗》获第29届俄罗斯VGIK国际学生电影节国际项目单元“特别奖”;第8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亚洲最佳学生作品奖”等奖项

2006年,周新霞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导演系任教

2006年9月,李学兵、邱立伟(台湾)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郑洞天

200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增加了艺术硕士(MFA),当年共有19名学生入学,其中9名学生为故事片专业,导师田壮壮、章明;6名学生为艺术硕士(MFA),导师郑洞天、田壮壮、王红卫

该级学生赵薇执导的毕业长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22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导演新人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青年电影创作奖”等奖项

刘亚菱的毕业作业《爷爷的还珠格格》获第8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最佳学生作品奖”

200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了第一届纪录片专业本科班,17名学生入学,由杨琳担任主任教员

该班学生杜晓雨的毕业作业《双喜》获第6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未来影像“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第9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

谢文君的毕业作业《正在消失的羊城》获第9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国际学生优秀作品奖”;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12届大学生短片大赛剧情片单元“最佳纪录短片奖”“最佳剪辑奖”

刘鼎业的毕业作业《我的童谣》获第9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亚洲优秀学生作品奖”

王子昭的毕业作业《不良》获第6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未来影像“银奖”

李季的毕业作业《古城阳光》获第6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优秀影像“铜龙奖”

2006年,王瑞辞去系副主任一职,由王红卫接任副主任

2007年1月,侯克明由院里调回导演系任教

2007年9月,共有12名研究生入学,其中5名学生为故事片专业,导师姜伟;7名学生为艺术硕士(MFA),导师郑洞天、田壮壮、王红卫

该级学生刘敦临的毕业作业《影影》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12届大学生短片大赛剧情片单元“最佳编剧奖”

付玮的毕业作业《车头庄》获第9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最佳学生作品奖”

2007年9月,19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田壮壮、王红卫、李忱

该班李毅的毕业作业《豆腐》获第10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第3届中韩大学生电影展“优秀奖”

2008年,导93级本科班毕业的徐浩峰调入导演系任教

2008年9月,7名研究生入学,导师王瑞、王红卫

该班学生潘智欣的毕业作业《代驾》获第6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大学生影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剧情片奖”

2008年9月,再次招收剪辑专业本科班,18名学生入学,周新霞、侯克明担任主任教员

该班学生沙漠执导的短片《黑鱼》获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评展单元“最佳导演奖”等奖项

宋丽颖的毕业作业《夏至未至》获第1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组“最佳影片奖”等奖项

2009年9月,博士研究生宋锦轩入学,导师郑洞天

2009年9月,17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4名为故事片专业,导师侯克明;6名为纪录片专业,导师谢晓晶、杨琳;7名在职研究生

该级学生张思庆的毕业作业《拾荒少年》获第4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第11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国际学生作品奖“铜奖”

闭善益的毕业作业《七月流火》获第4届中韩大学生电影展“二等奖”

2010年支部书记换届,徐敏华担任导演系党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

2010年9月,王红卫、扈强、陈蓓妮、李丽娜、娜日娅、潘雨6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郑洞天、谢晓晶

2010年9月,23名研究生入学,其中12名为故事片专业,导师王红卫、周新霞、田壮壮;6名为纪录片专业,导师谢晓晶、杨琳;5名非全日制研究生

该级学生杜晓雨的毕业作业《猪肉与月亮》获第12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

文牧野的毕业作业《安魂曲》获第12届亚洲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短片大奖”;第12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创意奖”等奖项

岑岚的毕业作业《再见跤情》获第8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首届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玉山“最佳长纪录片奖”

2010年9月,13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姜伟、张建栋

该班学生宋新棋的毕业作业《尿不出来》获第1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最佳作品奖”;孟远的毕业作业《鲤鱼》获第1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作品奖”

2011年9月,刘晶晶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担任系秘书职务

2011年9月,李忱、黄盈、赵珣3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晓晶、侯克明

2011年9月,22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12名为故事片专业,导师侯克明、章明、王瑞;3名为纪录片专业,导师杨琳;7名非全日制研究生

该级毕业生德格娜执导的长片作业《告别》获得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国际交流基金“亚洲中心特别奖”;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单元”“最佳剧情长片奖”

毕业生曾赠的毕业作业《明月的暑期日记》获第34届慕尼黑国际影视院校电影节沃尔夫冈“最佳原创短片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评展单元“新锐导演奖”;第1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作品奖”

2011年9月,21名本科生入学,其中导演方向8人,主任教员王瑞、金舸;剪辑方向13人,主任教员周新霞、王红卫

该班学生阿思雅执导的毕业短片《德格希》获第2届亚洲大学生电影节(AUFF)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等奖项

范文瀚执导的短片《原谅》获得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学生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奖”

王金的毕业作业《北京深处》获第14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作品奖”

吴海伊的毕业作业《赞珠》获第2届首都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2年,新一届系领导任命,系主任王瑞,副主任李忱,党支部书记徐敏华兼副主任

2012年,为鼓励导演系学生积极投入毕业作业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设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

该活动旨在表彰奖励导演系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在毕业作业创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同时给入围作品与导演搭建一个积累社会关注、寻求创作机会的平台,让毕业学生可以更快进入并适应社会,完成过渡

而每届“学生导演奖”也会配合当年主题设立“主题导演周”及相关展映,讲座,交流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2012年9月,吕行、王垚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郑洞天、侯克明

2012年9月,21名硕士研究生入学,该级朱员成的长片作业《盛先生的花儿》获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新人导演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奖项

沙漠的毕业作业《有的人》获第4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剧情类“二等奖”;上海世界电影周“最佳短片奖”等奖项

曾光的毕业作业《送别》获第14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最佳作品奖”;第2届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节“最优秀影片”大奖;第2届首都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奖项

2012年9月,17名剪辑方向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方刚亮、郭劲锋

该班学生王一寓的毕业作业《游泳回家》获第15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亚洲最佳学生作品奖”;未来影像•第11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3届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展“最佳优秀影片奖”等奖项

万里扬的毕业作业《恶意》获第15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第3届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展“最佳优秀影片奖”等奖项

2013年,导98级本科班毕业生王少白调入导演系任教

同年,导85级本科班毕业生路学长由中影集团调入导演系任教,2014年2月因病逝世

2013年9月,王艾丽、刘伽茵、韩佳政、艾罗蒂4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晓晶、侯克明

2013年9月,26名研究生入学,其中5名为故事片专业,21名为在职研究生

导师谢飞、周新霞、田壮壮、章明、侯克明、王瑞、乔梁、张建栋、方刚亮、李学兵、李忱、黄盈

该级学生白雪执导的首部长片作品《过春天》获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提名奖);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提名奖);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奖);2018年获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

该片于2019年在国内院线上映

2013年9月,35名本科生入学,该班分为导演方向16人,主任教员乔梁、李学兵;剪辑方向19人,主任教员杨琳

该班学生龙颖执导的短片《风渡阳关》获得第4届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展SCREENX“特别奖”;第4届“微影•我们”微电影大赛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

2014年9月,米静、亓天阳、谢寒、黎乐天4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晓晶、杨琳

该班毕业生亓天阳留校任教

2014年9月,26名硕士研究生入学,10名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11名为在职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谢飞、夏钢、侯克明、杨琳、王瑞、张建栋、姜伟、乔梁、李学兵、方刚亮、李忱

2014年9月,27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谢晓晶、夏钢

该班学生祁骥的毕业作业《一只蓝色的虾》获第17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耿嘉琪的毕业作业《胡麻地》获第17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最佳学生作品奖”

2015年9月,潘智欣、于翾、王少白、倪崑皓、康博、皑玛(罗马尼亚)6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郑洞天、谢晓晶、侯克明、杨琳

2015年9月,36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12人;22名为在职艺术硕士研究生;2名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师王红卫、方刚亮、王瑞、张建栋、杨琳

该级学生吴海伊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兼学生党支部书记

2015年9月,21名剪辑专业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周新霞、李忱

2016年9月,徐敏华、胡刘斌、李建伟、唐俊、苏洋、维多利亚(匈牙利),6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飞、谢晓晶、杨琳、侯克明

2016年9月,35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23人为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11名为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1名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师谢飞、周新霞、谢晓晶、夏钢、杨琳、章明、侯克明、王瑞、乔梁、王红卫、张建栋、姜伟、方刚亮、李学兵、郭劲锋、梁碧波、陈真

该级学生黄璜执导的毕业长片作品《武林孤儿》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国际交流基金“亚洲中心特别奖”

2016年9月,2009级艺术硕士毕业生刘珅调入导演系任教

2016年9月,17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侯克明

2017年9月,孙维彤、张欣、丁铌、闫怀康4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侯克明、杨琳

2017年9月,29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16名为全日制艺术研究生;7名为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6名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师谢晓晶、夏钢、周新霞、杨琳、王瑞、张建栋、方刚亮、乔梁、李忱、郭劲锋、梁碧波、陈真

2017年9月,17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姜伟、黄盈

2018年9月,石佳、龚玉娇、李青、张容4名博士生入学,导师侯克明、杨琳

2018年9月,31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28人为全日制艺术研究生;2名为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1名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师谢晓晶、夏钢、周新霞、王瑞、王红卫、乔梁、李学兵、李忱、郭劲锋

2018年9月,16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王瑞、徐浩峰、王少白

2019年5月,丁晟由我校影视实验中心调入导演系任教

2019年6月,李忱辞去系副主任一职

2019年9月,杜天笑,杨晓娜,刘珅3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王瑞、杨琳

2019年9月,27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16名为全日制艺术研究生;11名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师谢晓晶、夏钢、周新霞、杨琳、王瑞、张建栋、方刚亮、乔梁、李忱、郭劲锋、梁碧波、陈真

2019年9月,20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方刚亮

2019年10月,2006级博士毕业生潘雨调入导演系任教,并担任系副主任一职

2019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教授凭借影片《白云之下》在第32届中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2020年9月,李凡,郝瀚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王瑞、潘雨、侯克明

2020年9月,15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晓晶、夏钢、王瑞、侯克明、乔梁、王红卫、李忱、郭劲锋、黄盈、潘雨

2020年9月,20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乔梁、李学兵

2020年11月,系主任王瑞教授执导的影片《白云之下》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荣膺“最佳导演奖”

同时,担任该片剪辑指导的周新霞教授,获得“最佳剪辑”提名奖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5级本科毕业生申奥凭借影片《受益人》,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1级本科毕业生丁荫楠导演,被评委会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多位校友参与制作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同时该片提名“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该片由1978级本科毕业生陈凯歌担任总导演,1983级进修班毕业生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多位师生校友也参与了该片的主创工作,1987级本科毕业生管虎担任了《前夜》的导演;2010级硕士毕业生文牧野担任了《护航》的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田壮壮老师在《白昼流星》中倾情出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周新霞老师也带领学生参加了该片的后期剪辑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2级硕士毕业生周肖林凭借影片《受益人》获得“最佳剪辑”提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0级硕士毕业生周笋凭借影片《少女佳禾》荣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和“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两项大奖提名

2020年11月,系秘书刘晶晶调入校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

2020年11月,2015级硕士毕业生黄一丹调入导演系任教

2021年9月,吴昊,秦宗鹏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王瑞、侯克明

2021年9月,16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导师谢晓晶、夏钢、周新霞、王瑞、姜伟、王红卫、黄盈、李忱、潘雨、郭劲锋、陈真

2021年9月,21名本科生入学,主任教员潘雨、丁晟

2021年9月,导演系2010级硕士毕业生李亘执导的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举办北影节首映礼,该片成功入围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亦在第23届远东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最佳处女作“白桑葚奖”

导演系2016级本科毕业生久美成列执导的影片《一个和四个》成功入围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21年10月,由导演系教师丁晟担任导演的北京冬奥会火炬主题短片《冰雪之约》正式首映

此次拍摄工作,我校教师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倾尽全力、贡献力量,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无上光荣

同年10月,由导演系王红卫老师担任监制,2015级硕士研究毕业生孔大山担任编剧、导演,同级学生胡树真担任剪辑指导的长片作品《宇宙探索部》在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荣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青年评审荣誉·影片”“迷影选择荣誉”“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四项大奖

2021年11月,由导演系学生创作的多部短片和长片项目在第二届IM两岸影展囊获包括“最佳影片”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其中,影展大奖“麒麟最佳影片奖”由2018级研究生艾麦提·麦麦提执导的短片《手风琴》获得

“新锐剧情短片奖”分别由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平波执导的短片《显微镜》,2017级本科生邬佳润执导的短片《钝器锋利》获得

“麒麟优秀短片奖”分别由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鹏执导的短片《莜面窝窝》,2017级硕士研究生麦尔哈巴·伊斯拉音执导的短片《布谷鸟》,以及2016级硕士研究生张伯铨执导短片《你要去哪里》获得

2018级硕士研究生祁骥的非剧情长片项目《狗王之死》,在“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中获得“CCDF选择奖”

2022年6月,2011级硕士毕业生赵冉调入导演系任教

2022年7月,由导演系教师乔梁执导的影片《追月》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22年8月,由导演系教师侯克明担任总监制,2016级本科毕业生久美成列担任编剧、导演的长片作品《一个和四个》荣获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三项大奖,开创了本科毕业生长片创作获得重要电影奖项的先例

同年8月,由导演系王红卫老师担任监制,2015级硕士研究毕业生孔大山担任编剧、导演,同级学生胡树真担任剪辑指导的长片作品《宇宙探索部》在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注目未来”单元“最受瞩目影片”奖;由导演系2010级硕士毕业生李亘执导的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第17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获得“最佳处女作”奖;同级学生文牧野编剧、导演的电影《奇迹·笨小孩》获得“最佳编剧”奖

 教师的艺术实践及组织机制1979年以后,国家批准学院成立专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中青年一代导演教师获得了创作实践的机会,五年间,他们在青年厂和其他厂拍出了一批具有较强探索、创新意义的作品,其中有:《樱》(导演:詹相持、韩小磊)、《向导》(导演:王心语、谢飞、郑洞天)、《沙鸥》(导演:张暖忻)、《邻居》(导演:郑洞天、徐谷明)、《见习律师》(导演:韩小磊)、《我们的田野》(导演:谢飞)、《舞恋》(导演:江世雄、文伦)、《漩涡里的歌》(导演:文伦、乌兰)、《青春祭》(导演:张暖忻)、《陈焕生进城》(导演:王心语)、《湘女潇潇》(导演:谢飞、乌兰)《鸳鸯楼》(导演:郑洞天)、《珍珍的发屋》(导演:许同钧)、《本命年》(导演:谢飞)等影片,其中一部分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等国家级奖项,受到国内外电影艺术家们的关注

导演系中青年一代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使学院在新时期电影创作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创作经验,也对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促进

与此同时,在电影理论及电影评论领域,导演系教师们也有一批有影响的成果问世,初步形成一支理论、教学、创作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在建设中国电影导演艺术教育事业中,先后有三位系主任:田风、张客、文伦在岗位上不幸逝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