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外朝中路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
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
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中和殿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
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
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
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设地屏宝座
保和殿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
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
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
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
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