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教学建筑

岳麓书院教学建筑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

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二门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

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

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

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之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新匾

”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讲堂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

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

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

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教学斋\半学斋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

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

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

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

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

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明伦堂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官,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寻毁

明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讲学明伦堂,次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

后又毁

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书院学规,后又废

今复原明伦堂与文庙大成殿后,现为书院硕士生、博士生上课学习之所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