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藏精品秦铜甬钟通高27.10厘米,甬长8.70厘米,直径3.95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长甬,甬中空
甬中部有弦纹一道

旋作半环形,钲间饰蟠螭纹,内壁光素,制作规范
甬钟发现与兵马俑一号坑的指挥车上发现过完整的鼓迹和铜甬钟,是将帅掌握金、鼓用来指挥作战的
铜甬钟反映了秦代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箭镞长16.50—20.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箭镞约有4万件,大体可分为小型和大型铜镞两类

大型铜镞铤长,镞首特大,镞首呈三棱锥形,铤呈圆柱形
小型铜镞数量最多,首呈三棱形,铤为圆形后三棱形
所有镞首和铤都接铸为一体,茬口清晰

铜镞首与铤重量大体相等,符合力学原理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戟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矛通长17.5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戟为戈、矛的组合体,兼具勾刺的作用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铍通长35.30厘米,铍身长24.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铍的形制和短剑相似,铍身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近茎处装“一”字形格
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但比矛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
以往出土过完整的铍,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秦俑坑铜铍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将铍认作是短剑的错误,补充了中国兵器史研究的空白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戈为勾啄兵器,秦俑坑出土的青铜戈部分刻划有小篆文字,内容多数是编号,少数带有纪年和督造、制造者等铭文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矛通长17.50厘米,骹长5.50厘米,叶最宽3.7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三号坑
秦俑坑出土的矛,通体宽扁且直,中部起脊,直刃前聚锋,椭圆筒形骹,制作规整,刃锋锐利,表面光洁,是纯粹的刺兵,制作简单但杀伤力非常大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剑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
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俑坑铺地砖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用于墁铺秦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中型、小型跳转和近似方形砖几种

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有细绳纹,质地坚硬
砖上还发现有“宫水”、“左司空”等戳印文字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下级军吏俑秦代陶器,通高189.00—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下级军吏俑头戴单版长冠
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穿铠甲是重装步兵,但甲衣上没有彩绘花纹,他们一手握剑,一手执矛、戈等长兵器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中级军吏俑之一秦代陶器,通高189.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右手握弓,左手握剑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中级军吏俑之二秦代陶器,通高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右手半握拳,左臂向前举起持长兵器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高级军吏俑秦代陶器,高级军吏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拄长剑
迄今出土的秦俑中级别最高的就是高级军吏俑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跪射俑秦代陶器,通高128.00厘米 ,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完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骑兵俑秦代陶器,头后绾扁髻,戴皮弁
上穿齐膝长襦,下呈折形裙式,外罩齐腰铠甲,无披膊

面部,手臂,铠甲组滕上残留多处红色
下穿长裤,足蹬皮靴
左手半握,似持兵器,右手牵马状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鞍马俑秦代陶器,鞍马是骑兵的坐骑,四蹄直立,劲健有力,两耳如削竹,耳前有鬃花,尾巴成辫形,马背上皆有鞍鞯,中部下凹,鞍面上雕有鞍钉,马肚下有一条肚带将鞍鞯固着于马背,带头相接处有一参扣,参扣于马肚左侧,马尾可拆卸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鞍马骑兵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秦人以养马起业,秦陵区内也发现有大量的陶马和真马陪葬,可见其对马的重视与珍爱
鞍马骑兵俑塑造了秦代骑兵和战马的形象,骑兵短小精悍,战马健壮有力,说明了秦代骑兵作为新兴起的兵种,筛选的标准应该非常严格,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物证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车士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一般每乘车上有甲士3人,即御手、车左和车右

御手居中,车左和车右分立于御手两侧
车士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
车左俑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

车右用则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御手俑秦代陶器,通高192.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御手俑头绾扁髻,戴单板长冠,褐色铠甲,无披膊,下穿长裤,足蹬方口履,双臂前举作执辔驾驭状
秦代战车上有甲俑三件,中间驾车是御手俑,车士俑居左右两侧
御手俑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

御手俑是秦代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战车部队行进作战的情形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彩绘跪射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它们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完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夔纹大瓦当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它们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完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云纹瓦当秦代陶器,为建筑材料
秦代云纹瓦当变化繁多,风格秀丽,云纹是由动物中的蝉纹、鸟纹、饕餮纹,植物中的树枝、花朵,自然中的云朵、光芒综合演变而来,反映了秦代瓦当艺术由写实到写意,融合与变化的过程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绳纹板瓦秦代陶器,通长58.00厘米,宽37.00—46.00厘米,厚2.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北侧鱼池遗址,为建筑材料
灰陶质,呈弧度较平的长方形板状

凸面饰绳纹,凹面为素面或戳压多样化纹饰
通常板瓦与筒瓦组合使用,先将板瓦凹面向上逐行叠压密排,然后将筒瓦扣合在板瓦的行缝上
绳纹板瓦为研究先秦手工业制作和建筑提供了依据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五角排水管道秦代陶器,为建筑材料
截面近似五边形,平底,厚壁,五个面均饰以粗绳纹,内表素面

质地细密坚硬
顶部作成三角形,符合力学原理,管壁厚,能够承受重压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跽坐俑秦代陶器,高6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东侧小型马厩坑
此俑系男性,脑后梳圆形发髻,面目清俊,有髭无须,身穿交领右衽长襦,双臂下垂,双手半握,自然置于膝上,双腿跽坐状,似一年轻的圉人,象征管理马厩以及饲养珍禽异兽的人员,造型生动,体型完整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袖手俑秦代陶器,通高184.00厘米,肩宽4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6陪葬坑
2000年,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处的陪葬坑中,发掘出土了不同于秦兵马俑的8件文官俑,它们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风度
这些陶俑所象征的身份和遗址坑的性质还有待研究,但对认识秦陵遗址内涵和秦代政治等都有很大意义

在此遗址上已建设开放了0006陪葬坑展厅进行原址展示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石甲胄秦代石器,石铠甲通长75.00厘米,共有甲片612片,石胄通高31.50厘米,共有胄片72片,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

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
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
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跽姿俑秦代陶器,通高127.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跽姿俑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指并拢伸向下方;右臂上举,肘部微屈,上身直挺,双膝跪地,足尖抵地,似乎准备由跽姿向站姿起立

专家分析考证,跽姿俑的形体姿势应该是正在击鼓、钟之类的乐器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乐府钟秦代青铜器,通高13.30厘米,1976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的飤官遗址

鼻形纽,有错金蟠螭纹、流云纹、错银云纹、阳线云雷纹饰于钟上
纽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已经设有乐府机构
经测试,此钟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钟声属于C调

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司时管理音乐的官署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天鹅秦代青铜器,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鹤秦代青铜器,通高77.50厘米通长101.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站立于对角的镂空云纹踏板上,长曲颈下伸至地面作觅食状,喙中含一铜质虫状物;翅端羽毛垂落于尾后;腿爪细长,爪趾与踏板塑于一体;鹤体高大,造型逼真,表现的是鹤从水中觅得虫虾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
通体残留有少量白色彩绘
铜鹤等青铜水禽属于秦始皇陵园中的另一类陪葬品,象征着宫廷苑囿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权秦代青铜器,通高7.30厘米,肩径3.90厘米,底径5.4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西侧飤官遗址
铜权呈十七棱面,空心,权身刻有两诏铭文

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内共出土3枚铜权,它们均铸于秦二世时代,三权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锈蚀严重,土锈没有清除,重为325克,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仅差1.4克,比较接近,此重量约为秦的1斤
权上均有刻文,内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两个诏文
秦权是秦统一全国后推行货币、度量、文字等制度的物证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印秦代青铜器,高1.10厘米,底径1.45×1.45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东侧陪葬墓
1976年上焦村墓葬中有两座墓各出土铜印章l枚
一个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棺内出土方形桥纽铜印l枚,刻有阴文小篆“荣碌”二字,应为墓主的私印,墓主名为“荣禄”
此印为研究墓主人身份提供真实资料,推测墓主应为秦始皇之子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陵一号铜马车秦代青铜器,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陵二号铜马车秦代青铜器,秦陵二号铜马车为“安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盾秦代青铜器,盾为方首,弧肩,曲腰,平底
正面有一纵脊,中部隆起,背面有握手
铜盾内外两面均为变相的夔龙纹彩绘纹样,龙体屈曲作飞腾状,故又名龙盾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箭箙秦代青铜器,铜箭箙呈长方形盒状,弧形底,有左右两片可自由开合的盖,通体彩绘纹样,内装铜箭54支
此种箭匣未见过实物或图像资料,为首次发现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箭镞秦代青铜器,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西侧铜车马陪葬坑,为秦陵一号铜马车上的配件
在一号车高车上的铜笼菔内装有54支铜箭,其中4支为平头异形箭,其余50支为尖锋四棱镞
平头箭镞为矢镞,古名志矢,汉曰平题,后世曰骨骲或骲箭,是一种礼仪习射用品
铜矢镞通体涂白,像骨镞
尖头四棱镞镞首的截面呈菱形,应为弩所用的鍭(hou)矢
这种箭镞用于强弩,飞行疾,穿透深,杀伤力强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立姿御手俑秦代陶器,通高91.00厘米,重70.60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西侧铜车马陪葬坑,为秦陵一号铜马车上的御官俑
御手头戴鹖冠,身穿长襦,背负青铜剑,双手恭谨地握着辔绳,双目注视前方,面部表情沉静,严肃中透出一丝轻松
从御者的冠饰和腰间佩剑、佩玉情况来看,他们不是一般的御手,而是高级御官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坐姿御手俑秦代陶器,通高51.00厘米,重51.92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西侧铜车马陪葬坑,为秦陵二号铜马车上的御官俑
御手通体彩绘,头戴鹖冠,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穿长裤,与秦俑坑出土的高级军吏俑相似,也是具有一定爵位的军吏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金当卢秦代金器,金当卢是秦始皇陵铜马车马头部饰物
正面有细线勾画出流云纹,中部有两条蟠虺纹组成蝉状纹样,纹样凸起呈浅浮雕形
当卢背面印刻“十二”,钮上有“上”铭文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有披膊的石铠甲秦代石器,通长75.00厘米,披膊长20.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
铠甲由前、后身甲和一对披膊组成,共有甲片612片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无披膊的石铠甲秦代石器,通长6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
铠甲由前、后身甲和一对披膊组成,共有甲片380片
铠甲的开合口位于右侧肩、胸的交接处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石胄秦代石器,共有胄片74片,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百戏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
一号百戏俑,残高152.00厘米,右臂有刻划文字“咸阳亲”
三号百戏俑,残高172.00厘米
四号百戏俑,残高152.00厘米
十九号百戏俑,残高181.00厘米
1999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的陪葬坑内,试掘出土了陶俑11件,它们上体裸露,下体着裳
动作有直立状、双手卷衣状、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弓箭步、半跪状等
是模拟古代百戏娱乐的场景,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统称,包括扛鼎、寻橦、角力、俳优等
所以,也被称作“百戏俑”,它们仿佛正在参加一场宫廷聚会,各施手段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秦代宫廷活动的丰富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鼎秦代青铜器,通高61.00厘米,口径65.50—71.00厘米,腹深34.00厘米,重212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
是出土于百戏俑坑的一件青铜鼎,形体硕大,所以称它秦陵大鼎
此鼎造型稳重,上有繁复精美的纹饰,因与百戏俑同出于一个遗址坑,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举鼎时的一件道具,也有人认为是礼器因为秦末战乱而被掩埋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