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论场景与生活品质

新闻网讯(通讯员涂晓晗)12月18日,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联合发起的“2022场景(中国)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的16位学者围绕“场景与生活品质”这一议题作论文发言和评论交流,探讨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乡生活营建与新型文化空间形态,并深入讨论场景理论的本土化创新。

在论坛开幕式与主旨演讲环节,与会学者分享了场景分析工具、中国乡村文化场景、场景的国际比较、城市场景与烟火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N·克拉克(Terry N. Clark)与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玛尔塔·克莱克特科(Marta Klekotko)分享了场景分析工具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中国城市年鉴》的数据及其使用方法。玛尔塔·克莱克特科(Marta Klekotko)进一步介绍了场景的四个要素,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如何进行舒适物的编码与解码,以及如何进行场景的对比等方面的内容。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在沿袭场景理论的框架基础上,结合文化地理学、文化社会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方法,将乡村文化场景的演化阶段分为发展、分化、调和和共治四个阶段,阐释了乡村文化场景演化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阶段和模式,构建起不同阶段的动力机制与理论模式。他提出乡村文化场景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场景的演化与发展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与非物质能量转换。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丹尼尔·A·西尔(Daniel A. Silver)分享了如何使用谷歌地址信息(Google Places)进行场景的国际比较。他介绍了这一平台的数据覆盖情况,具体展示了如何使用谷歌地址信息(Google Places)进行数据的搜索与整理,并运用其进行国际场景的比较,展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齐骥教授以“回归烟火气:品质生活的城市底色”为题,探讨影响城市烟火气的关键因素。她认为一个具有烟火气的城市,需要具有较高的4H指数:具有高亮度(High-Brightness)的城市、拥有高密度(High-Density)的街区、具备高光叠加(High-Jinks)的社群、拥有高识别度(High- Recognition)的形象;还需要具有较高的3B指数:24H公共交通(Bus and Bicycle)普及程度、商业游憩区(Business Recreational District)繁荣程度、蜂鸣(Buzz)互动程度。

在主题论坛环节,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副教授吴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学政府与社会系助理教授马克西姆·雅弗雷(Maxime Jaffré)、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营立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钟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教授耿达、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温雯等7位学者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就城乡场景及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交流对话。

在点评环节,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其一,要聚焦场景赋能问题的研究,依托场景理论助推新时代的城乡高质量发展;其二,要重视消费基础设施的研究,通过完善消费新场景以激发消费新活力;其三,要重视场景价值的挖掘,实现与在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山东大学魏建教授在评论中指出,随着理论理论的普及和深入,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者的进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必须注意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陷阱,应深入思考引入场景理论要解决什么样的实践问题,要在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丰富和推进场景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应当在国际交流比较中发现中国场景学术共同体的优势与差距。他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实践,为全球学界所注目焦点,也为中国学者的就近观察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样本,这是中国学者的优势所在;但中国学者的不足在于全球视阈和方法论创新。场景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过程,离不开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他指出,中国学术共同体推进场景理论深化的三个方向,分别为中国化本土化研究、中国式经验的世界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本次论坛通过ZOOM网络研讨会进行,中国网++、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场景研究视频号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共有80.85万人在线观看。未来,场景学术联合体将以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努力汇聚不同学科的专业学者,持续推进场景研究的中国范式,为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创新方案。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