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增元人才培养

过增元人才培养1978年至2009年期间,在过增元直接指导下已培养出48名博士、15名硕士,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过增元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毕业时间论文题目作者学位2009《换热器及散热通道网络热性能的火积分析》柳雄斌博士2009《热学中的势能(火积)及其应用》吴晶博士2008《通道湍流换热强化的数值与实验研究》李晓伟博士2008《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陈群博士2005《汽泡成核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及纳米颗粒对成核的影响》王金照博士2005《速度滑移及其对微纳尺度流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曹炳阳博士2005《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刁乃仁博士2005《硅基微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的热设计、分析和优化》王玮博士2004《及其在传热优化中的应用》程新广博士2004《以煤层气为冷却剂的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方案研究》李明东博士2003《小型空间站热管理系统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徐向华博士2003《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及其场协同分析》杨立军博士2003《基于场协同理论的纵向涡强化换热技术及其应用》孟继安博士2002《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热管理研究》张信荣博士2002《微惯性流体器件中的流动和传热及其工程应用》罗小兵博士2002《空间站热泵—蓄冷组合排热系统及其性能研究》李明海博士2002《蒸发与凝结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及实验》王遵敬博士2002《深过冷液态金属热物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王金照硕士2002《自然对流尺度效应的数值模拟》李娜硕士2001《导热和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化与优化》夏再忠博士2001《纳米薄膜晶格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冯晓利博士2001《热驱动双金属膜式微泵的热学研究与改进设计》徐宁硕士2001《相变型微泵泵送机制的数值研究》姚晓波硕士2000《快速瞬态导热的研究》郭英奎博士2000《空间站舱内通风及分叉现象的研究》姬朝玥博士2000《可压缩性及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杜东兴博士2000《深过冷液态金属比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实验研究》杨春博士2000《氢等离子体裂解煤制取乙炔的研究》戴波博士1999《纤毛状肋和插入物的传热强化研究》王崧博士1999《热驱动微型泵的性能分析和实验研究》尹执中博士1999《空间站载人舱简化结构内通风换热的数值研究》吴群刚硕士1998《某些热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熊大曦博士1998《空间站舱内流动和传热的地面模拟及实验研究》任建勋博士1998《Lennard-Jones流体热性质的MonteCarlo模拟研究》冯晓利硕士1998《纤毛肋传热强化的数值分析》张红梅硕士1997《氢等离子体裂解煤制取乙快的初步研究》戴波硕士1997《空间站舱内流动和传热的地面模拟及数值分析》刘云龙博士1997《氢等离子体制备纳米硬质合金粉末的研究》傅磊博士1997《氢冲压发动机中用流向旋涡强化气氢与空气混合的研究》王卫东博士1997《复杂结构辐射换热工程应用及数值计算》耿旭博士1997《回流和冲击射流流动中流动过程和热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李德玉博士1997《用等效源项法分析层流管流的对流换热》杨春硕士1996《玻璃熔制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祁建伟博士1996《微小尺度物体的热分析和热测试》何东明博士1996《玻璃池窑液流和鼓泡过程研究及在E玻璃单元窑中的应用》杨志强博士1996《换热器及换热器网络的优化与熵产分析》熊大曦硕士1995《换热器温差场均匀性原则及其应用》周森泉博士1994《提拉法晶体生长过程的数值分析及模拟实验》邬小波博士1994《熔窑内玻璃液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及模型实验》赵国昌博士1994《小尺寸传热和快速瞬态导热研究》何东明硕士1994《热过程对分离流动及回流流动的影响》李德玉硕士1994《提拉法晶体生长过程传热与传质的数值分析》耿旭硕士1992《切向燃烧锅炉炉内结渣过程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邓元凯博士1992《旋转圆筒内热驱动流》张朝民博士1992《硅钢片降低铁损的激光加工研究》李劲东博士1990《窄通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传热》夏春林博士1990《小尺寸物体自然对流换热》刘志宏博士1988《激光散斑照相及其在传热学研究中的应用》宋耀祖博士1988《平板竖通道自然对流》桂业伟博士1987《平板非等温气溶胶边界原流动中的热泳和热绕流问题》笪越生硕士1985《流动系统中的热阻力》布卫红硕士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