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祖荀走出国门,学习现代数学第一人冯祖荀先生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即如今的杭州市
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乡下有几亩良田,杭县城里也有自己的买卖,虽非富贵人家,但也衣食无虞
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冯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在家族的私塾中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也养成他一生中处处显出的儒雅风格,琴棋书画伴随其一生
父亲虽有功名,但却不是冬烘先生,非常开明,认为儿子不应当只读四书五经与唐诗宋词,不该像自己一样终老乡里,该出去走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总是不会错的
他明确地给儿子指了一条路:进京,投考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
1898年,清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令:兴办京师大学堂
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的大臣,简称管学大臣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京师大学堂举步维艰
此后,接连爆发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遍地狼烟,京师大学堂难以维持,下马停办了近4年
1902年局势相对安定,京师大学堂浴火重生,吏部尚书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校址设在景山东街马神庙
青砖灰瓦的校舍,虽然古旧,却淡雅肃穆
重生后的京师大学堂开始招收新生,叫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春风得意马蹄疾”
年方弱冠,冯先生踌躇满志,负笈北上,只身一人闯入京城
他后来说:“人家早就告诉我,京城的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横平竖直的
可我在京城的头几天,怎么也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一出门就迷路”
鼻子下面长着嘴,你可以问路啊!可冯先生那一口南腔北调,没人听得懂他的话
在京城瞎碰乱撞,走大街钻小胡同,没少跑冤枉路
后来冯先生能说相当不错的“京片子”,固然因为聪明,也与刚到京城吃过语言不通之苦大有关系
总算没有误了报名和考期,冯先生在京师大学堂的入学考试中,国文和数理各科名列前茅
为了不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他选择了京师大学堂免收学费的师范馆,成为北京大学有案可查的首届学生
这位江南才子在京师大学堂仍然出类拔萃,各科成绩排名榜首
开学一年后,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朝廷,请求准许京师大学堂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奏折语言恳切,表达出他对中国新型高等教育未雨绸缪的远见:“计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
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
”就在这份奏折里,张百熙还上奏朝廷一份京师大学堂拟派遣“赴日本游学”的留学生名单,共31人,冯祖荀榜上有名,成为京师大学堂选派的首批留学生
近百年之内,中国向海外陆陆续续派遣的留学生,至今已上百万计,可谓有先驱,有来者,伏涌延绵,越代相师
派遣冯祖荀等人东渡,则是赴日本留学的起点
冯先生于1904年赴日,先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作语言和基础课方面的补习,一年后转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在理学部攻读现代数学的各门基础学科,又专修“微分方程”理论
那个时期派遣的出国留学生,大多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并不多,大约不超过十位
冯先生是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位数学专业的留学生,可称是我国出国留学生学习现代数学的第一人
这可真是中国数学界的幸事,中国数学历史的长卷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数学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曾经成就辉煌
中国古代数学萌芽在秦汉时期,称之为“先秦数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代数学获得稳定发展
宋、元年间,很多领域都达到古代数学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高峰
不过,令人扼腕的是:中国的数学始终未受到重视,从未登上科举考试的大雅之堂
加之中国的数学过于偏重实用,虽然掌握“勾三股四弦五”,却不能提炼成为“勾股定理”;虽然早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却不能上升到“极限”的概念
缺乏概括抽象的思维,既不能使中国的初等数学形成理论体系,更不能跨进高等数学的新天地
明、清年代中国数学就日渐衰落,裹足不前
与此同时,西方数学获得长足进步,形成理论体系,并开始传入中国
众所周知的故事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当了明朝的官,司天文历法;康熙皇帝请洋人进宫给他讲解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当然,这些还都是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
西方数学大步发展,逐渐迈入“高等数学”阶段
为了学习西方数学,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数学家和外国人一起翻译了一批近代数学著作
在这些译著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还在应用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数学的全面引进与研究,始于清末民初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留学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特别定格这个片段,方能看清楚冯祖荀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同时代数学家们,为中国现代数学的起步与发展所作的不朽的贡献
再回到1904年的东京
当时京师大学堂派遣到日本的留学生大约有30人,良莠不齐,有人玩物丧志,醉心舞蹈和其他技艺,淡忘了自己来到异国他乡的初衷和使命
相反,冯祖荀先生却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每天都要“三省吾身”,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它不仅在京都帝国大学读书成绩优秀,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子发起成立了“京师大学堂留日学生编译社”,择选编译那些 “纯正精确可适用于中国”的文章,宗旨是“讲求实学,输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国民之知识”
编译社一经成立,很快成为吸引当地留学生共同耕耘的田地,为大批留日学子的报国热情提供抒发与用武之地
编译社出版了一份杂志,起名《学海》,冯先生自任,他的深厚国学根底发挥着力量
因题材新颖,每篇文章都经冯先生修饰润色而美轮美奂,《学海》立即获得上海商务印书馆青睐,在国内承办出版发行,首刊发行于1908年
冯先生自己翻译了英国人玻尔所著的《物质及以太论》,登载于《学海》的首期
如今科技译刊多得难以枚数,追根问源,冯先生创办的《学海》应是我国的第一本科学译刊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