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瑮人物评价夏元瑮热爱教学工作,喜欢研究学问
他教书几十年从不随便开口;每次上课,他必先思索所讲的材料,以及如何讲法
他讲课总能吸引学生,无论再深的学理,经他浅显比喻、反复讲解,学生无不通晓

他一生中,曾担任普通物理、光学、电学、热学、电子论、相对论、原量论(量子论)、波动力学、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群论、科学通论,以及英文、德文等外语课
对当代物理学进展,他了如指掌
他虽是理论物理学家,但他主张“实验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能合而不能分,合则有利,分则有害”

他反复强调,“物理学的最高法庭在实验与观测
无论何人有何种程度,都可发挥自己奇特的思想,不过务须求其是否与实验相吻合
”夏元瑮一向视教书为高尚职业

他说:“因为人类最高智慧即科学,而传授科学知识的人就是教员,不可以教书匠妄自菲薄,社会官僚轻视教员的陋习,不足计较
”对于官场陋规,他极为反感
他一生无意高官厚禄,放弃了许多机会

在他看来,当官之事“我觉得无聊”,“心思用于建设的少,而用于对人者反多
人的寿命有限,何必如此自苦
”“此外最感痛苦的是,好计划常不能实行
各机关当局,大多都是空言,很少埋头苦干的人,又未必为上司所赏识
总之性情不近之事,勉强为之,则痛苦万分也
”他的这席话,可谓切中旧社会官僚制度之时弊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1932—1934年,夏元瑮是该会董事
他一贯热心赞助并积极支持物理学事业
他为人谦虚,学识渊博,提携后学,真诚热心
1935年,当有人问他为何不著书立说时,他回答:“一因学界胜我者甚多,不敢献丑;二因近代物理日新月异,书犹未出,材料已旧;三因材料太多,选择为难
而且觉得作一书必有独到见解,或更好讲法,同新鲜的表演等等,自问全不如人;四因翻译名词为难,看者不懂,懂者不看
我教书几十年,但不敢出书,自觉没有过人的地方
中国物理,近年有长足进步,各国物理杂志也时见中国人的论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诸君,都是很努力的,我不能相与伦比了
”这种诚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
夏元瑮身材不高,精悍强壮,一副和蔼面孔
他待人热情,视学生如同子女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后,1937年中国科学文化中心转移到西南,夏元瑮离开湖南到西南各大学任教
他的德国妻子终因德籍而回国
他在辗转西南数年之后,思愁万千,忧国忧民,又因多年贫困,患心脏病,于1944年在贵阳逝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