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修中学时代陈启修在桂林读初中时,两广一带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不断发生民主革命斗争,有志青年纷纷从广州出发,到明治维新后的近邻日本,学习发愤图强的本事
初中毕业后,他随当时的“东渡”潮流,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赴日留学
经过努力,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这个“一高”,在当时的日本牌子最硬,声望最高,非常难考,学习两年半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有名的东京帝国大学
当时清政府规定,凡是考上日本的“一高”、高等师范、高等工业、千叶医专等五个日本国立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享受官费待遇
据说当时中国在日本常年有800多留学生,先于陈启修考上日本国立学校的只有两人,一为何 时(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工科学长),一为张季鸾(回国后,任《大公报》总主笔)
陈启修就读“一高”,名声大噪,与当时在日学生交往密切,与鲁迅和“一高”的张季鸾交厚,导致陈启修在“五四”运动前后,主张文学走大众化道路,提倡白话文,反对用文言文写作,并以勺水、惺农、辛农……等笔名,翻译苏联的文学著作,出版发行,并于20世纪30年代,继鲁迅主办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文艺副刊,参与天津《大公报》的社论撰写
当时日本的“一高”学生,除必修英语之外,尚须选修一门第二外国语
陈启修在“一高”通晓了英语和德语,为他参照各种外语版本,翻译国外著作提供了条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