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裕藻学术贡献强“国文系”1920年

马裕藻学术贡献强“国文系”1920年,马裕藻任北大国文系主任

在此后长达14年的时间里,马裕藻兼容并包,广纳群贤,为北大中文系始终是我国最权威的汉语言文学高校院系之一,奠定了深厚基础和优良传统

当时的北大国文系,汇聚了钱玄同、刘半农、沈士远、沈尹默、周树人、周作人、黄侃、许之衡、刘文典、林损等诸多教授,正可谓名师云集,巨匠辈出,阵营之强大,呈一时之盛

作为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为国文系教授的聘任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就是在马裕藻的努力下被聘为北大国文系教授的

吴虞在1920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记载:“北京大学有聘予教授文学(国文部)之议

北大教授马幼渔君,曾来君毅处言及,嘱为致意”

他在1921年2月11日的日记中又说:“君毅来信,云:今日过马幼渔处,接洽兄事,知已通过北大聘任委员会,以教授聘任

又附一纸云:马幼渔……章太炎弟子,与弟颇好

此次兄被聘事,渠最尽力

”日记中提到的“君毅”是吴虞的堂弟吴君毅,时任北京法政大学教务长

据记载,部分名师所授知名课程还有:钱玄同讲文字形声、沈兼士讲小学音韵说文释义、沈尹默讲唐宋诗、马叙伦讲老庄哲学、黄节讲曹子建诗注、黄侃讲文心雕龙以及说文六书、吴承仕讲三礼名物、周作人讲新文学源流等等

立“国学门”1921年12月,北大评议会决定改变各系设研究所的格局,成立全校性的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所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有关院系牵头分门筹设

在此之前,蔡元培于1921年10月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已正式宣布“本校国学研究所,现由马幼渔先生、沈兼士先生担任整理贡献”

在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研究所四门“以国学门进展最快

”1922年2月11日,北大评议会通过《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全体委员名单》,蔡元培以研究所所长为当然委员,其他委员则包括沈兼士、马裕藻、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李大钊、顾孟馀等

受聘为国学门导师的有:王国维、陈垣、陈寅恪、柯劭忞等

在蔡元培的建议下,国学门委员会决定出版《国学季刊》,由胡适任主编,马裕藻和沈兼士、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朱希祖等任编委

北大国学门是中国现代大学中最早以欧美研究机构为模式而建立起来的研究所,在北大研究生教育史上一枝独秀,培养了郑天挺、容庚、罗庸、商承祚、魏建功、等一批后来卓然成家的优秀研究生

主定“国音”清末,民间产生了27种以“言文一致”、“普及教育”和“统一国语”为目的的拼音方案,统称“切音字”

民国成立后,为统一国语读音,当时的教育部于1913年2月15日至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国语读音统一会,通知各省可派代表二人参加

会议对代表资格要求极高,一须精通音韵,二须精通小学,三须旁通一种外国文,四须谙熟多处方言

马裕藻与朱希祖两人皆为浙籍,都曾留学日本、同为章门弟子、皆精于语言文字等小学,很自然地被公推为浙江省代表,赴北京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们先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审定国音七千余字

接着是审核音素,采写字母,制定方案

会上各种方案的设计者各持己见,提出的字母方案很多,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讨论了两个月,竟毫无结果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注音字母”条目,最后的讨论结果是:接受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和部员周树人(鲁迅)等的提议,把会议审音用的“记音字母”作为正式字母通过

这套字母共38个字母,都是笔画很少的古字

其中15个采自1908年章炳麟“皆取古文篆籀迳省之形”制订的《纽文·韵文》

马裕藻等人提出的方案实际上是以章太炎的“纽韵文”方案为基础,并吸取了当时各种方案的精华,可谓力排众议,又博采众长

由于拼注的是国音,所以又叫“国音字母”

方案通过后,又议决《国音推行方法》七条

后因政局变动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这套字母被无端搁置了五年之久,直到1918年11月25日,《注音字母》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全国

《注音字母》是中国第一部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作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帮助识字以及代替汉字的工具,推行了整整四十年

周有光先生在《中国语文纵横谈》中这样评价《注音字母》:这是汉族创造汉字经过了3000多年后产生的第一套正式汉语表音字母,来之不易!1919年 4月21日

民国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简称“国语统一会”,马裕藻、钱玄同、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172人为会员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名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马裕藻与蔡元培、胡适、刘复、周作人、沈兼士、许地山、林语堂等31人为委员,主要负责国语书刊、撰拟和刊布国语宣传品以及调查国语教育状况等工作

马裕藻之所以能在中国近代汉语正音和推广国语中一展所长、做出重要贡献,既是与他在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分不开的,更是与他教育报国、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倡颁“标点”清末,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汉语中使用统一的标点符号已势在必行

1919年 4月21日,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马裕藻和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周作人等六名来自北大的会员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在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基础上,提出12种标点符号,要求政府颁布通行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正式颁布全国

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