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裕藻北大五马马裕藻不仅自己是北大人,受北大的影响,四个同门胞弟也走上了学术报国、跻身北大的人生道路,他们是:四弟马衡,字叔平,号无咎、凡将斋主人
1917年,经马裕藻推荐,先在国史编纂处任征集员,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
1922年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史学系教授兼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主要致力于金石学研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之一
1923年至1929年,任北大图书馆古物美术部主任
1929年至1931年,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馆务整顿工作,为20世纪30年代北大图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五弟马鉴,字季明,先后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对图书馆建设贡献很大
七弟马准,字绳甫,以民间风俗研究见长,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文字学和目录学
同期曾在北大国学门下设的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工作
1927年应顾颉刚邀请到广州中山大学,负责图书馆工作,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弟马廉,字隅卿,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教务长,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继鲁迅先生南下之后在北大主讲明清小说,最后因脑溢血病逝在北大讲台上
北大图书馆建有“马氏书专藏”,马廉先生的“不登大雅之堂”小说戏曲类藏书5700余册,堪称“镇馆之宝”,让北大师生受益至今
回首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北京教育界、学术界和文化界,人们会望见一道昆仲群起、同宗同行的士林风景,即:浙江吴兴沈氏三兄弟(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亦称“三沈”)、绍兴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亦称“三周”)和宁波马氏五兄弟(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亦称“五马”)
2003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举办了“五马”纪念展,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在致辞中讲:曾有研究者指出:“倘若你有意去翻阅中国知识分子家族的几千年变迁历史,就不难注意到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曾经降世了一批这样的人物,他们是古代最末一批封建士大夫,也是中国第一批近代知识者
他们身上似乎跨越了两个时代、两重历史和两种文化,他们分割着历史的时间,同时又在空间上将之联结起来,承受着新旧转换的时代桥梁
无疑,这是一代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知识者
”马氏兄弟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和马廉是那一代知识者的杰出代表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将了解前辈学者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平凡而伟大的历程、“五马”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以表彰和纪念“五马”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对于北京大学的突出贡献
四代佳话如果说在北大百年校史上,一门“五马”堪称传奇,那么,“四代”一校则传为佳话
马裕藻的女儿马珏(1910—1994) ,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北大政治系,这实际上得益于马裕藻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子接受教育的主张
1926年3月,年仅15岁的马珏用童真之笔写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最初发表在《孔德旬刊》,后收入台静农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他》
建国后,该文又被收入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忆鲁迅》一书,成为唯一一篇在鲁迅生前由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
作为马裕藻的挚友,鲁迅和马珏的交往过程中,曾送给马珏《痴华鬘》、《唐宋传奇集》、《艺苑朝华》《坟》等书刊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在《鲁迅日记》中涉及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
其中马珏致鲁迅致书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
1929年5月17日,鲁迅从北平给上海的许广平写信中说:“……今天下午我访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渔,他未回,马珏因病进了医院许多日子了
……”到了5月29日,他给许广平的信又提到:“……晚上是在幼渔家里吃饭,马珏还在生病,未见,病也不轻,但据说可以没有危险
……”马裕藻的外孙女杨康善(1937年—),1960年进北大东语系,毕业后留系任教,后任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直到2000年退休
1964年8月9日,27岁的北大女生杨康善在周恩来总理出席、郭沫若同志主持的首都十万人盛大集会上,作为全国唯一学生代表,做了精彩发言,令当时的北大师生引为骄傲
马裕藻的外孙女婿孔远志,1956年进北大东语系,毕业并留系任教直至退休,任教授、博导,资深翻译家
季羡林先生曾为孔远志所著《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一书作序
值得一提的是,马裕藻幼女马理曾任季羡林秘书
马裕藻的曾外孙女孔涛,1999年毕业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东方学系,获双学士学位
2012年至今,任职于北大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颇具意味的是,自1913年马裕藻先生走进北大红楼,到2012年马裕藻的曾外孙女孔涛回到未名湖畔,恰好一百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