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保护国宝1948年秋

马衡保护国宝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行将解放东北全境,全国战局将发生根本变化

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的翁文灏、理事王世杰、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李济、徐森玉等在南京开会,决定将存放在南京的故宫南迁文物运往台湾,同时函电在北平的马衡,嘱其选择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的精华文物编制一份名单并配以详细说明,准备装箱分批空运南京,与南迁文物一同迁往台湾

平津战役打响后,行政院又多次来电催促,要求马衡南飞,并将精品文物迅速装箱南运

1948年12月,南京方面开始挑选故宫南迁珍品文物运往台湾

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先后3批,共装运2972箱、238951件故宫南迁文物去台湾

然而,故宫北平本院的文物却一箱也没有运出

马衡是极力反对将故宫文物迁往台湾的

马衡的学生兼下属庄严奉命押运第一批文物从南京运往台湾,马衡知悉后立即致函庄严,声称如果庄严要护送文物去台湾,他不惜与庄严断绝20多年的师生之情

对于千里之外的文物迁运工作,马衡想阻止却力不能及,只能焦急地关注着迁运工作的进展,通过私人交情为保护国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49年1月14日,他写信给杭立武,希望他能及时晒晾运输过程中被雨淋湿的21箱书画,希望第三批之后不再续运故宫文物

马衡对于北平本院的文物迁运工作采取消极拖延的态度,致使文物迁运一拖再拖,最终没有成行

当时,行政院督催装运古物的公函如雪片一般飞来,马衡一概答以“机场不安全,暂不能运出”

其时,解放军已入关,北平已是一座孤城

为方便飞机在城内起飞降落,华北“剿总”命令拆卸东西长安街牌楼,计划用长安街的路面作跑道

然而,这个计划尚未实施,北平已和平解放了,故宫文物一箱也未运出

当马衡为保护故宫文物、消极抵制南迁时,即将南飞的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不明就里,还打算与第一批古物一起走

在南飞之前,他特意打电话给马衡,强调第一批装箱文物如果赶得上就一起走

马衡回答说:“第一批装不完,你先走吧,当然还要另派专人押运古物

” 马衡对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的国民政府失望至极,他对幼子马文冲说:“抗战胜利,失地收复,中国一跃而为世界五强之一,正是中华民族百年难遇的复兴良机,然而国民党没有为国为民抓住这一机运,从接收到内战,其所作所为,无一着不是违背民意,徒逞私心,因而未及四年,就把国家拖到绝境

” 就在此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关系联系上马衡,请他保护好故宫文物

1949年3月6日,北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故宫,马衡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全体员工原职留任

这一天,故宫新生了,马衡的生命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衡的选择是正确的! 马衡视文物为至宝,毕生致力于图书、文物的搜购工作,花钱从不吝惜,收集的图书、文物、书画、碑帖等,堆放了足有四大间屋子

马衡对他的子女说:“这类文物我是绝对不舍得变卖的,也不准备传给子女后代

传给你们,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对你们没有用处

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归于国家保存,才能起到它最大效用

” 1955年,马衡去世

子女遵嘱将其所遗数十万言文稿及历年所藏文物1.4万余件(册)悉数无偿地捐给了国家,捐给了与他生命联结在一起的故宫博物院

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对抗战胜利后西泠印社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马衡先生在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他去世后,其家属又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九千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