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生平介绍幼承庭训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生于甘肃渭源,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
其父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园老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
辛亥革命前.汤用彤便离开父亲的教馆,求学于北京顺天府学堂(河北师范大学前身),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与佛教典籍

清华学堂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与同学吴宓、柳诒徵志趣相投,结为契友,“互相督促、切磋”,1916年毕业,考取官费留美
后因治砂眼而未成行,留在清华教国文,并兼任《清华周刊》总
大洋彼岸1918年,与吴宓一起,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

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林大学哲学系,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
1919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及佛学,仍进修西方哲学
后经吴宓、梅光迪引见白壁德(Babbit)教授
白氏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在人文方面“互为表里”,对孔子尤为称赞,并希望中国学人能撷采中西文化之精华,以求救亡图存,而不蹈西方之覆辙
汤用彤后来的文化观和治学态度,很多与白氏契合
哈佛期间,他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
学成回国融会新知192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授
其时南开大学成立不久,校长张伯苓和大学部主任凌冰在海内外到处延揽人才,尤其注意学有成就的归国新秀
1926年,汤用彤受聘转任南开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南开大学根据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当时极为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
学校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由校长和各科主任,经常邀请校外著名学者来校公开讲演
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如胡适、李大钊、马寅初、梁启超、范文澜、陶行知、贺麟等都曾先后来过南开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成就,南开学生学术刊物《南开大学周刊》在20年代后期,特邀请他和范文澜、蒋廷黻、黄钰生等人担任顾问
1927年5月,汤用彤离开南开大学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离校前,南开师生为他举行欢送会,—一惜别
1930年夏,又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在北大除讲授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魏晋玄学等课程外,主要致力中国佛教史讲义的修改、补充
自1933年始,花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定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爆发,北大南迁
同年10月,汤用彤与钱穆、贺麟一行3人经天津,乘船南下直抵香港
然后转程北上广州、长沙
最后到达设在南岳圣经书院的文学院
于南岳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最后定稿付梓
1938年元旦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印行
同年,学校决定转赴昆明,从此,汤用彤开始了西南联大8个年头的艰辛岁月
汤用彤先任联大哲学系主任,后又任文学院院长
在抗战期间,又同南开师生在一起,对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7年,汤用彤休假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讲中国佛教史一年,次年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决定回国
1949年1月北京解放,汤用彤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未设校长)
这一年,周恩来曾来北大了民堂与他及北大诸教授座谈
1951年后,汤用彤任北大副校长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兼任历史考古委员会委员
1954年,患脑溢血,长期卧床
但稍能所及,仍谆谆教导于后学,在学术上耕耘不辍
195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又任学部委员,并任《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杂志编委
同时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1年,撰写《何谓“俗讲”》一文,谓“僧讲”与“俗讲”在其听讲对象各为僧俗所不同,俗人不得听“僧讲”,出家者不得听“俗讲”,“违者当受官责”
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一文,谓“十宗”之说是把某种学派之称为“宗”和某种教派之称为“宗”混同为一
由于考证精详,纠正了国内外学人长期所执之谬误,一时间脍炙人口
1963年5月1日晚,汤用彤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由周恩来总理导见毛泽东主席
“毛询问公之身体状况,嘱公写短文,并言其阅读过公所撰全部文章
”1964年5月1日,汤用彤病逝,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