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任教北大民国九年(1920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
在工作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提出了拆散丛书编“书名目录”、进而提出“学派书目”和“分类目录”的见解,并建议编“待访书目”,这些建议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计划长期编纂一部《中国书籍目录》,约二三百卷
冬,开始点校《古今俗书考》,同时,将自己收集的歌谣,对方言加注后陆续发表在《北京晨报》上,颇获学界好评
民国十年(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
同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着手撰写“古史辨”论文
民国十一年(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拟将《诗》、《书》等古籍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初孕“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专心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研究,成为《歌谣》周刊的主要撰稿人
曾先后发表《郑樵对于诗词与故事的见解》《东岳庙的七十二句》《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各种方言标音实例(苏州音)》等文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吴歌甲集》在《歌谣》周刊连载,反响很大
同年底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惊动了中外学术界,一时应者蜂起,提供资料、书信讨论纷至沓来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顾颉刚等人到北京西郊妙峰山进行社会民俗调查,后发表《妙峰山的香气》等文章
“五卅”惨案后,顾颉刚为《京极》主编《救国特刊》
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