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昶熙历史评价在《清史稿》中,是这样评价毛昶熙的:“袁甲三、毛昶熙并以謇谔著声,出膺军寄
袁甲三孤军支拄淮壖,与捻事相终始,骄帅倾排,狡寇反覆,卒能保障岩疆,其坚毅不可及也
毛昶熙事权未专,同时疆吏非办贼才,补苴之功,亦不可没
所陈平捻方略,具得要领
贼平之后,懃懃以寅畏纳谏,老成谋国,於斯见之
”《清史稿》是把毛昶熙写进了列传,却是附在了袁世凯的长辈袁甲三、袁保恒父子之间,在袁甲三之后,袁保恒之前,而没有单独立传,这是不公平的,是忽略了毛昶熙在当时历史地位与作用
在清代后期,毛昶熙是一位及其重要的人物
他的作用,是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几位同等重要,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四点理由:清政府剿灭淮匪(太平天国起义
当时清政府并不称太平天国,而是称其为淮匪),是以清朝宗室僧格林沁为主帅把握军权,平三藩之后,这已经成为清朝的一贯制,不允许汉人再执掌军权
但到了这时候,马上得天下的清宗室子弟,再回开强弓、舞硬枪、识韬略、知进退的,几乎没人了
僧格林沁手下,用的便是汉人
吕贤基开战不久死去后,以袁甲三为主将
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进士
是袁世凯的叔伯辈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赐同进士
在剿灭淮匪、捻匪的战争中,创建乡团、护乡护国的战略战术,是由袁甲三在咸丰三年首创的,这也是袁甲三一生对保清剿匪的最大功劳
但在咸丰三年至咸丰十年间,运作操持乡团,并不十分成功
无论是袁甲三还是曾国藩,都还是有胜有败
毛昶熙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
咸丰十年开始主办河南团练
毛昶熙总结前几年办团练的成败得失,并在自己的作战中实践,给以最终完善
比如在组建乡团中增加设置堡垒、步步为营诸条
就是由毛昶熙提出增补的
僧格林沁战死后,清宗室中再也没有个人物了,毛昶熙被清王朝统治者授命“规划战争全局”,也就是说毛昶熙成为当时整个消灭太平天国匪乱战争的总指挥
战争一结束,毛昶熙就主动缴出所有兵权,上疏陈述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略曰:“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
”由此赢得慈禧太后与皇帝的完全信任
而没有战后曾国藩的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也没有曾国藩“功成而喜的常人之情”
也因此,战争之后,自同治十三年起,直至毛昶熙去世,近二十年间,毛昶熙始终受到清王朝的信任与重用,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近20年
“毛昶熙屡掌文衡,两典会试,凡朝、殿考试,阅卷历二十余次,士论归之
”在封建时代,所有天下考状元的士子,考上之后,都要把主考官视为终身恩师对待
20年间,天下考上状元、进士的,都是他的学生,毛昶熙有这样的权势与威望,又怎能不“士论归之”
战争之后,毛昶熙一度主政外交
李鸿章等人,只是具体事件的执行者,不是策划者,策划者是毛昶熙、慈禧太后和皇帝
毛昶熙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影响袁世凯的一生
而不是《清史稿·列传》中写的那样,说袁世凯是投靠他的继父袁保庆的结义兄弟吴长庆后起家的
在朝鲜期间,袁世凯之所以敢那样作为,是他清楚他的真正后台,是慈禧太后与皇帝绝对信任的毛昶熙,而不只是吴长庆
《清史稿·列传》中开始也写到,李鸿章初期是很看不上袁世凯一个小青年那种张扬做派的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李鸿章对袁世凯的态度?历史上记载是有人向李鸿章写了一封密信举荐袁世凯,李鸿章才由袁世凯坐大,造成后来的历史局势
在当时,谁会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够悄悄让李鸿章起用自己本来看不起的袁世凯,还是因为毛昶熙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