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均等定理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价格均等定理生产要素禀赋说的第二个命题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贸易最终将导致各国生产诸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赫克塞尔曾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到了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即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和同质资本收益均等的观点

俄林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第二章“关于区域贸易的某些后果”中阐述了其观点

“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从而减少因不适当的地区分布而引起的不利条件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而非完全的均等化,主要原因第一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要求”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因此尽管贸易开展后使资源配置合理性增强,并不能改变要素区位分布的非均衡性及拉平要素价格的区间差异

其次由于俄林假定生产要素的地区流动性为零,因而可由商品贸易部分替代要素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

针对上述“赫——俄模式”中要素价格均等的趋向性观点的缺陷和不足,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必然发生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重要修正

萨缪尔森在《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一文首次提出其观点:在两国实行生产两种产品的专业分工的情况下,通过自由贸易要素价格会绝对相等,商品流动能够完全替代要素流动,在商品移动能有效替代要素移动的某种程度上世界生产力可达到最佳状态

以后,萨缪尔森于《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进行了严谨论证,修正并完善了生产禀赋论

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欧洲;生产两种商品粮食和纺织品;每种商品由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来;生产函数呈现出线性齐次的特点,即以相同比例改变所有投入要素,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变化;满足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现实中商品表现出的要素密集性不同,粮食为“土地密集型”商品,纺织品则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假定两国的土地与劳动均为同质的投入要素;假定国际贸易中所有商品均能完全自由移动,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且竞争导致两国商品市场价格比例均等;假定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移动;假定两国对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分工即都生产两种产品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萨氏运用数学推导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两国的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

”鉴于萨氏所做的理论贡献,经济学界又将“赫——俄模型”称为“赫——俄——萨理论模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