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改革创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新工科教学的时候,应当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思维,熟练计算机算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算法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依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算法”学习为根本教学目标,优化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

但是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积累

因此,高校可以将原本四年制的学习制度改为五年制,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与夯实课程基础知识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在第三学年将课程重点集中在“计算机算法”以及“高等数学”中,而在第四、五年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及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理进工出、四能协同、校企合作、双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进”是指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比工科学生的厚实一些;“工出”是指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需要紧密跟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培养大数据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最终目标;“四能协同”就是基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工程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将四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侧重的培养自己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和学生的进步;“双师培养”是指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部分理论课程允许校企课程的学分置换,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必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指导

另外,除第一课堂教师之外,为所有的专业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真正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

“校企合作、双师培养”是“理进工出、四能协同”的保障,“理进工出、四能协同”通过“校企合作、双师培养”来实现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第一学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知实习和行业讲座

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相关专家给学生进行行业前沿讲座,联系2~3家相关信息技术企业进行企业参观,让新生们对信息技术及其行业的发展现状、今后可能的工作环境等有所了解,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课程体系,明确今后的学习任务

第二学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和技术讲座

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介绍行业所需主流技术,并和学校老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部分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对技能要求有更具体的认知,对小型项目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三学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技术培训和综合实习

此阶段为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的深度展开,也是保障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阶段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企业提供的技术培训以及为相关的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企业输入人才做储备

第四学年,校企合作执行的主要内容是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

借助合作企业在信息技术行业内的影响,协助学生参与招聘活动,进行就业技能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