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创新继承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永远沿用祖先的模式,以“活化石”的传播者自居
“索尼”录音带、“柯达”胶卷普通老百姓不用了,原因并非质量不好,而是有新产品取代了它们
假如有人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号召大家恢复使用录音带和胶卷,恐怕响应的人一定不多
哑剧、无声电影这两种艺术都曾经辉煌过,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的精华仍然存在于其他艺术形式当中
戏曲本来就是用来娱乐的,古时用来娱神又娱人,旧社会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多为文盲、半文盲,因而戏曲承担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
某些剧种常被称为“活化石”,令一些人感到无比自豪
可冷静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活化石”呢?是因为过去社会封闭,缺乏交流,因而千百年来当地人保持着古代的说话方式未变,其实古人未必愿意封闭,不想交流,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我们终于开放了,但封闭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教训决不应该忘记
不忘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方式却值得探讨
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
改革开放之后,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戏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句话是对的,但戏曲走不出困境不是因为继承传统不够,而是在于创新不够
可惜的是,很多人似乎对继承更为热心,对创新却缺乏诚意
每每有人尝试将新技术、新元素应用到戏曲时,就会遭到批评质疑或冷嘲热讽,仿佛一件古董被打碎了的感觉
哪怕出现一点可能让戏曲获得新生的创新萌芽,有的人就会如临大敌,口诛笔伐将其扼杀
这就歪曲了继承的精神实质,是对继承的片面理解,是一种孤立、静止的世界观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