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我国情况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水产科学的研究体制互有差异
从主要渔业国家看,大体上主要有4类机构从事水产科学研究:①大学的学院、部、系和所属研究单位;②国家和地方行政机构所属研究单位;③公办或私营水产企业所属研究单位;④民间团体或半官方的研究单位
中国全国除有5所高等水产院校均从事水产科学研究外,农业部直属的水产科学研究机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黑龙江、长江、珠江3个内陆流域水产研究所和黄海、东海、南海 3个海区水产研究所,还有渔业机械仪器、渔业工程等专业研究所
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各自直属的水产研究所,许多地区的水产企业也设有水产科学研究机构
全国各级(主要为各基层单位)水产技术推广站有800多个
中国周围海洋渔场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1500多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虾、蟹、贝、藻等水产动植物
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发的沿岸和近海主要渔场有:渤海的辽东湾渔场和渤海湾渔场;黄海的烟威渔场、大沙渔场、连青石渔场;东海的闽东渔场、鱼山渔场、舟山渔场、长江口鱼场;南海的粤东渔场、粤西渔场,以及北部湾渔场
外海主要渔场有: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鱼外渔场、温外渔场、闽外渔场以及西沙、中沙、南沙诸岛渔场等
淡水总面积约2.5亿亩,面积较大的捕捞水域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
约占淡水水面46%的江河水面也是重要的捕捞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洋捕捞业发展较快
建国初期,渔船吨位小、马力少,装备落后,大部分是木帆渔船,只能在近海小规模作业
随着渔船数量的增加和船型的更新以及装备的改善,作业海域逐步扩大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外海发展
海洋捕捞产量从1950年的54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94万吨
1985年3月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省马尾港启航驶往非洲,标志着中国水产捕捞开始向远洋发展
由于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渔船工业生产能力不高,海洋作业的范围有限
在淡水捕捞方面,产量波动较大,1950年为30万吨,1960年增加到70万吨,因捕捞过度以及围垦造田、水域污染、部分水域用于养殖等,产量锐减,1980年仅34万吨,1985年上升到48万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