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历史溯源20世纪的行为艺术表演植根于20世纪初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相关艺术实践
其中,一些未来主义者在展出作品前的夜晚举办表演活动,艺术家登上舞台,朗读自己的艺术宣言
而达达主义者则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艺术或动荡时局的不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行为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美国,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激浪派是最重要的行为艺术团体,其所任教的黑山学院也对此起到了积极作用
受到凯奇影响的艺术家包括乔治·布莱切特(George Brecht)、小野洋子和阿伦·卡普罗等人
他们还发明了行为艺术的特殊形式“偶发艺术”(happenings)
在欧洲的行为艺术中,活跃于20 世纪60—70年代的维也纳行动派(Vienna Actionists)以挑战身体极限著称
包括奥托·穆尔(Otto Muehl)、冈特·布鲁斯(Gunter Brus)和赫曼·尼什(Hermann Nitsch)在内的艺术家“用高度仪式化的身体艺术,检讨天主教会和纳粹主义的独裁、压抑人性的历史”
在亚洲的行为艺术中,日本的具体派以拒绝传统的激进姿态吸引了世界的注意
具体派创建于1954年,发起者吉原治良选择了“具体”(Gutai)一词,代表与抽象的对立,反对当时主导艺术界的抽象派艺术
具体派艺术通过身体、行为艺术实践,反思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对人的压抑,真正参与到战后日本精神文化的重建之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