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沿革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
春秋时代,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发端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建城(前514)前后已有苑囿
包括夏驾湖、长洲苑、华林园、梧桐园、吴宫后园、姑苏台、虎丘、郊台、馆娃宫、鹿苑等苑囿
秦汉时期,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
衙署兴园已初具造园要素
两汉起,私人园宅渐起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建筑兴起,殿宇以外,有附属的园林,寺院丛林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供庶民百姓进香时游览
南北朝时,江南庄园四布
苏州兴起模拟自然野趣的第宅园林,或在山水间营造山庄园林
隋唐,太湖石成为造园材料
宋代,苏州造园活动活跃,形成一个高峰时期
造园融入写意山水艺术
除城区内的私园外,郊外先后出现私家园林别墅
元朝,文人士大夫有目的地参与园林的设计,创造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使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清两代,苏州兴建第宅园林达到一个高峰
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官僚绅士争相造园
据统计,明清鼎盛时,在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境内,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300余处,当时私家园林平时不向公众开放,实不止此数,其中宅园占总数90%以上,史称苏州半城园亭,被美誉为“园林之城”
民国时期,园林名胜大多失修荒废
民国二年(1913年)秋,半园(南)、鹤园、畅园、遂园相继开放
同时名流富商先后在苏兴建宅园,在造园形式上,随着近代工业开始发展,外来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中西合璧的近代园林和现代公园在苏州出现
即如沧浪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大规模修葺,亦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
民国十六年(1927年),苏州落成开放第一个按照现代造园理论设计的公园——苏州公园
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文教局下设园林管理处
1953年6月,苏州市成立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
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一些私人宅园捐赠给国家或被收归国有,先后抢救修复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西园、寒山寺、沧浪亭、怡园、网师园、天平山高义园等园林
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又陆续修复耦园(东部)、余庄等一批古典园林
至1965年,共有12处园林、8处名胜古迹对外开放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先后全面整修了寒山寺、耦园(一期)、北寺塔院(一期)、天平山庄古建筑群、鹤园等园林,修复天香小筑、网师园云窟、王鏊祠堂、虎丘头山门,并重建小吴轩等古建筑,新建东园、虎丘万景山庄
1981年,苏州市园林处升格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局
20世纪90年代,苏州市先后修复半园(北)、艺圃住宅、网师园内西南角庭院、耦园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五峰园(一期)、绣园等,以及拙政园东部“园外苑”建筑群和南部李宅综合环境改造工程(园林博物馆一期)、留园盛家祠堂及东部居民区的改造及停车场工程、沧浪亭西部居民区及商业用房的改造工程、狮子林西南部办公区及停车场工程等,重构羡园(木渎)
1993年,苏州园林局启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1997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00年至2005年,苏州市园林部门先后投资修复了畅园、五峰园、艺圃住宅、留园西部“射圃”、网师园“露华馆”等,扩地新建苏州园林博物馆(二期),有重点地加强拙政园东面、留园东部、沧浪亭西部、狮子林西南部等园林周边环境保护工程;对市区惠荫园、万氏庭园、朴园等园林修复工程
从2015年开始,苏州市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108个园林),并按照“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三类模式和“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要求,先后修复了柴园、可园、明轩实样、慕园、墨园、遂园、唐寅故居等园林,累计实现开放园林数88处,开放率达到81.5%,重现了“百园之城”盛景
同时,研究制定了《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苏州市园林绿化专家库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对列入名录的园林进行监管指导
2017年5月30日,“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旅游文化推介会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举行,通过旅游宣传片、图片展、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多种形式向法国民众展示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魅力
2018年2月,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苏府〔2018〕12号)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