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会成功秘诀

罗马教会成功秘诀十八世纪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写了一本史学巨著,就是有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在这本书中,他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发展,说明基督教在当时文化转变中的重要性

吉朋本人虽对基督教相当敌视,然而在讨论基督教的扩展时,也不能不惊叹初期教会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劲

他认为教会之所以能成功地将福音传开,有五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基督徒对于他们所信的有一种极度的狂热

基督徒一改以往犹太教的偏狭思想,不再坚持犹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将救恩普泽于万民,并且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然而,他们却绝不妥协、绝不放松地坚持他们的信仰

他们的执著连奥热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也觉得不能接受,他认为基督徒最为可憎,对社会、文化最坏的影响,乃在他们太固执

他们不留馀地的弃绝异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

在过去,信奉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动(例如不时到庙里参拜),不一定对整个人的生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信仰完全改变、占据他们的生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们的命,叫他们重新再活过来

于是「悔改」(Conversion)的观念第一次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出现

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不怕与众人不同

亦因这缘故,他们信仰的内涵,生活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鲜明,绝不混淆

这样鲜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择

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传福音的热忱上,也是使人惊叹不已的

在新约,我们看到使徒领著一些信徒东奔西跑的去传,传福音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在《十二使徒遗训》中,我们看到当时很多平信徒放下他们的产业,成为巡回布道者,完全以传道的事为念,生活则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应

第三世纪中叶的教父俄利根说:「基督徒尽他们所能,将福音传遍普天下

有些弟兄更以此为他们的事业,从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领人归主,……许多时候他们连最起码生活所需的供应也拒绝接受

」当时很多的教会领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布道者,例如玻雷卡(二世纪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传道者;又如爱任纽主教,为了更有效的向不同的人传福音,他竟毅然学习多国语言

鲜明的信仰,以极度的热忱传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强,因此初期的教会便增长得很快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基督徒对主耶稣再来的等待,极度的恳切

这种生命态度在当时非常重要

当时政治动荡,罗马帝国内部分裂,政治暗杀频生,而外敌的侵扰也越来越多,因此,当时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觉

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来的心态中生活,一切的动乱,反成为主再来的一些徵兆,叫他们更殷切期待

正因他们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间的苦难,他们都能坚忍

因此,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们的生命力,真是强得惊人,就是面对死亡,他们也不惧怕

他们在等待将来的审判和将来的奖赏中生活,叫他们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劲,于是在与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显得有极大的生命力,这对非信徒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第三个原因,他们仰赖圣灵的能力,在世人当中行神迹奇事

先知的讲论,方言的恩赐,治病、赶鬼的能力,在他们当中是非常真实的

连敌视基督教的吉朋也觉得,失去这种神迹奇事的体验是教会一个很重要的损失,他带著讽刺的口吻对他同时代的基督徒说:“初期教会的神迹异能,在许多世纪以来已经在教会中确定地位,但在最近这些年代,却备受攻击;虽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坚信神迹异能,我们的神学教授却视之为基督教信仰的绊脚石

”这段讽刺的话对于我们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第四个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过著极度圣洁严谨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见证,对于他们的邻舍真是既直接又具体

当时教会对于申请受浸加入教会的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从《十二使徒遗训》,我们看到他们对慕道的人的教导,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练上

慕道者的操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除旧恶;第二阶段是学习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参与的活动上,完全顺服基督的教训;第三阶段则操练守望、警醒、祷告;第四个阶段操练站立稳固,抵挡试探

在希波律提主教领导的教会中,一位慕道者要经过三年这样的操练课程,才被接纳加入教会

由此可见初期教会对信徒的生活持守著多么严谨的态度

第五个原因,便是基督徒相爱的团契生活,对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

当时的教会没有什么有形的组织及架构,但信徒们却紧密相连,彼此相顾

在他们中间,一切社会制度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消除了,奴隶与主人在教会内完全平等,富有的与极贫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爱筵

在彼此扶持、鼓励中

他们更能抵受外来的种种压力;反过来,外来的压力只会叫他们更加团结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