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心理态度心理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

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行为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导致态度各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
其间,伴随着情感的激励作用,即按照情感的方向激励着主体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态度对象
态度的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公众行为有以下影响:(1)通过公众知觉的选择性和判断性影响公众的行为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外部或内部剌激引起的,但人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剌激,这种剌激只有经过人类心理上的加工作用后才能为人所接受
人的态度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加工作用”
(2)预定着公众的行为方式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见之于实际活动时,就是完成的行为
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
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的行为,具有预测行为的能力
(3)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差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事的态度不同,即存在着态度差异,态度差异又影响着人的行为
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会产生高效率,消极的工作态度会导致低效率
人的某种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生活实践与学习过程对态度的形成或转变起着重要作用
态度一经形成之后,比较牢固和持久,但它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态度
态度的转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向深化,即保持原方向,加大原有态度的强度;二是反向转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和性质
如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反对变为赞成
这两种变化,前一种比较容易,而后一种难度较大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