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品选择耐用度选择问题是研究耐用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威克塞尔(1934)在论述“阿克曼问题”时就建立了第一个关于耐用设备耐用度分析的数学模型
在此后的30多年中,耐用度分析成为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对象主要是资本品

直到1957年,张伯伦从日常的感性理解出发,描述了厂商对产品耐用度的选择问题,他认为,如果产品非常结实耐用,那么消费者一旦买过一件后将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需要第二件来替换,所以厂商存在减低其产品耐用度的意愿
60年代,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证明,并着重比较了垄断和竞争对耐用度选择的影响
斯旺认为消费者关心的是耐用消费品提供的总服务,即各期产品提供的服务总和,厂商可以直接出售其产品的服务(如出租),其利润来自于产品的初始保有量,因此垄断厂商尽量使提供产品耐用性服务的单位成本最小
简言之,斯旺的结论是:耐用性选择与市场结构无关,垄断势力并不导致耐用性选择的扭曲
到20世纪90年代,对这种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最优耐用性研究才有所突破
沃德曼(1996a)、亨德尔和Lizzeri(1999a)假设新旧产品是依质量不同而不完全替代的,把耐用度作为产品质量下降速度的函数建立模型,并假设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估价不同以及存在着二手市场
他们的主要结论就是:耐用品垄断厂商通常对耐用度投资不足,并导致旧产品质量低于有效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旧产品质量下降会降低对新产品的替代程度,从而厂商可以提高新产品的销售价格
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耐用度低的材料生产,从而降低产品的物理质量;另一种是通过不断的款式更新来降低旧产品的“感觉”质量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