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曲线发展演变

AS曲线发展演变在以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和市场完全竞争为基础的古典理论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梁小民,1993,P450,P464)

在这种情形中,无论总需求怎样变化,产出水平都不会发生移动,从而货币表现为中性,此时,货币中性还未做长期与短期的区分

盯住单目标是可行的情形与古典学派的工资完全伸缩性假设相反,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刚性的,由此可以导出向右上升的总供给曲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扩张若能刺激有效需求,则货币就表现为非中性了

即货币能够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预期考虑进来,从而区分了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区分了货币长期中性与短期非中性(曾令华,2000)

由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左向右上下延伸的,从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非中性的

但是由于预期可调整,因而从长期看来,菲利普斯曲线又是垂直的

这又导致了货币的长期中性

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分在卢卡斯(Lucas,1972,1975)模型里得到了发展

它表明在通货膨胀预期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

这说明,在短期内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但是,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通货膨胀预期可快速调整,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这就再一次表明货币政策的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

事实上,在这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动才能影响产出,货币对产出不具有长期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参见戴维·罗默,1999,P358-388;奥利维尔·卜布兰查德,2002,P799-820)也表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这与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观点是相近的

但是,由于交错定价、菜单成本以及竞争不充分的存在,即使货币政策能够被准确地预期到,货币政策依然是有效的

因为这三个因素的现实存在会导致工资、价格的粘性,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呈倾斜状态

不稳定或不确定的总供给曲线使得盯住单目标不可行坚持稳定币值单一目标的学者,往往援引实际经济周期模型(realbusinesscyclemodels)为理论依据

该理论认为随机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根源,货币因素未被引入模型(戴维·罗默,1999,P188-210)

从而在这种理论中,货币就成了中性的了,即使在短期也是如此

这种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曾对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大的影响(格哈德·伊宁,2002,P6)

但是,由于其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所有市场出清),很难在现实经济世界找到支撑,所以很快受到了近10多年一系列建立于严格微观经济基础研究上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挑战(格哈德·伊宁,P6-8)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

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经验事实作支持

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也表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存在的,总的来说,关于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经济理论上的认识似乎逐渐地趋于一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