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

石窟艺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一)敦煌莫高窟公元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此成为佛教和佛教艺术自西域东传的第一站

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融入西域传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造就了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乃指由建筑、雕塑及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

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呈蜂窝状,高15-20米,南北绵延约1700米

分为南、北区,第1窟及其以南为南区,第1窟以北为北区

其中南区洞窟基本上均有塑像、壁画保存,是莫高窟的精华所在

原敦煌研究所编号的492个洞窟中除第461—465窟外,其余均集中在南区;北区主要是工匠的居住所、僧人修行的禅窟及埋葬厂骨的瘗窟,除极少数洞窟之外,一般均无彩塑或壁画

敦煌研究院于1988-1995年对北区洞窟进行发掘清理,除原敦煌研究所北区已有5个洞窟的编号,另外对原无编号的北区洞窟编号243个

至此莫高窟现存洞窟实际编号已达735个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二)云冈石窟旧称灵岩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约1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的北岸,东西绵延约1公里

始凿于北魏(386-534),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作东、中、西三区,多坐北朝南

东区四窟(第1-4窟),中区九窟(第5-13窟),西区32窟(第14-45窟)

此外尚有许多小窟,共计1100多个窟龛,大小造像51.00余尊

《魏书·释老志》记述:“和平(460-465)初,师贤卒,县曜代之,更名沙门统

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自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统治中心,前后近百年

武周塞地不仅是北魏旧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与平城间往来的交通要塞,同时又是北魏皇室行幸祈福的圣地

云冈石窟于此开凿遂成为都城附近的佛教圣地,这也是北朝(439-581)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云冈石窟于1961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三)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伊水两岸

该地伊水南北贯流,断山为东西,夹岸对峙,形成天然门阙,古称“伊阙”

由于地处洛阳帝京之南,又名“龙门”

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与云冈石窟前后相续,历经隋(581-618)、唐(618-907)、北宋(960-1127),延续400多年,在北魏(386-534)和唐朝均是皇家开窟礼佛的圣地龙门石窟开菌于石灰岩断面上,石灰岩质地坚硬细密,宜于雕刻且不易风化

大小窟龛密如蜂房,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00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品,石刻佛塔60余座1961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四)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秦岭山脉的西端,因山形状如积麦,故称麦积山

五代(907-960)《玉堂闲话》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巔,从上镌凿其龛室神像

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

”始凿于后秦姚兴元年(394),经北朝(439-581)、隋(581-618)、唐(618-907)至宋(960-1279),历代续有雕凿

现存窟龛编号共计194个,有造像7200躯,其中包括塑像3513尊,石像25尊,千佛3662尊,壁画约900平方米

1961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袁蓉荪:《佛窟中国》,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9年,第2页

3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第2-3页

4  袁蓉荪:《佛窟中国》,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9年,第6-11页

5  罗世平,如常主编:《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石窟 4》,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454页

6  罗世平,如常主编:《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石窟 1》,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84页

7  罗世平,如常主编:《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石窟 2》,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462页

8  罗世平,如常主编:《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石窟 2》,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742页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