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建筑类型

礼制建筑类型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

远景设计研究院道礼制性建筑起源早、延续久、形制尊、数量多、规模大、成就高,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一)坛“坛”,《说文解字》解释为“祭场”,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筑祭坛

例如,在辽宁凌源县城子山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即坐落在山顶;位于凌源、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亦在高山之顶;而在浙江余杭的瑶山之顶,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大型祭坛的建筑和使用逐渐被统治者所垄断

其所祭祀的对象,也逐渐集中在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几种最高的自然神和带有浓重的自然神色彩的高级神坻上

由人间最高的统治者(或其代表)来主祭自然界中最高的神坻,这就使祭坛建筑在古代祭祀建筑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与规格,拥有了一种不同的神圣与至上,而这种特性,又是除了宇宙以外的其他祭祀建筑所没有的

祭祀建筑有着广义,狭义的分别

狭义的祭坛仅指祭坛的主体建筑,即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

而广义的祭坛则包括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性建筑

祭坛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潮的就是现存的北京天坛

天坛是有圜丘、祈年殿、皇穹宇三组建筑物组成

天坛其实是指圜丘,并不是那座圆形钻尖顶、重檐的祈年殿

祈年殿为谷神之庙,也等于“官稷”

皇穹宇是置放“昊天上帝”神位的地方,是一座比祈年殿为小,单檐钻尖顶的建筑物,位于圜丘之前

在建筑艺术上,天坛是中国建筑中的一座非常成功的作品,不论总平面布局、每座建筑的设计以至各个细节,都表现出一种高度创造性

在世界建筑史上,这也是一座占有很重要地位的著名建筑物

天坛不但在艺术造型上达到出色的成就,也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典型的“象征主义”艺术作品

祈年殿圆形的平面和蓝色的琉璃瓦象征天,井口四根柱代表四季,十二根金柱(内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十二根檐柱代表一日十二个时辰

至于“圜丘”部分则不论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全是九的倍数

因为古代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或称“天数”,而以九为“极阳数”

坛分三层,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石,圆外有九环,以后每环的石块都是九的倍数,中层、下层都是这样

这种纯粹中国性格的象征主义,在天坛的设计上十分巧妙和清楚地表露出来

(二)庙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供奉皇族祖先灵位

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三)宗祠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

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

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

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二、明堂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

另据文献记载,明堂创始于黄帝,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才叫“明堂”

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

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

例如,西周是周文王,西汉是汉高祖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

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

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

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

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

尽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

这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

东汉桓谭解释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三、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四、朝、堂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在于显示帝王的唯我独尊,皇权得到统一天下及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所以也泛指朝廷

堂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即民居中的堂屋

五、阙、华表、牌坊阙,一方面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另一方面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其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唐宋以后演化成宫廷广场的礼制性门楼

我国古代著名的阙以汉阙最为多见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等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犼组成

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

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