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译制导演辽艺的译制导演大概一共有这些(也许还有极短时期的导演就不列出了):张井方、董志斌、马荣、石宝兰、邓常兰、陈大千、王晓燕、辛敏航、韩力、徐琳
前三个是辽台的,后三个是人艺的,中间四个是儿艺的
如果论能力和工作态度,辽台的导演无疑是最好的,张井方不必多说,董志斌导的《天地无用》和马荣导的《机动警察》都算得上优秀作品
从前儿艺配的片子大都为辽台引进,而且加之儿艺没有自己的录音棚,所以即便接到其他地方的片子也得到辽台去配,因此导演一般就是辽台的人了
可后来儿艺建了录音棚,这样就不必再到辽台,自己也便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所以培养自己的导演就成了重要问题
最早的导演应该算石宝兰和邓常兰,她们都是第一批配音演员,长时间的译配工作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她们又是在一线锻炼出来的,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井方导演要更有实战性和针对性
同时二人也继承了儿艺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这两位的工作完成得比较出色
辛敏航与邓常兰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导演,也许要稍晚一些
抛开配音单论能力他没的说,更是辽艺的上层领导;作为配音演员他也没的说;但是作为导演较之儿艺的两位女士就差一些了
也可以这么说,自他以后的导演在工作态度上都略有退步,比如对感情的处理
当然我们也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他当导演时进片的频率已经可以用源源不断来形容,演员确实也没有更多看片的时间
韩力在他之后,可谓是在邓常兰的一手栽培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导演
他年轻有为有抱负,只可惜身不逢时,刚做导演没多久便赶上了动荡混乱的“辽艺逆水行舟期”
他虽有满腔热情却无法尽情释放,所以他当导演的初期不是很让人满意,《天鹰战士》便诞生于此
但这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还年轻没有经验,而且周围那种落败的状况和灰暗的氛围决非他一个导演就能挽回的
不过在中后期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和思想的成熟,他逐渐适应了这种状况,也找到了一套相应的管理方法,导片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丝毫不逊于黄金期的导演们
但是由于演员本身的能力大不如前,韩力有些孤掌难鸣,自己的能力也便受到了较大制约
王晓燕、陈大千、徐琳做导演的时间都比较短,作品也不是很多,不好评价什么,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