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正名1977年4~5月间,《仙人掌》、《中国论坛》等杂志先后刊出若干讨论乡土文学的文章和尉天骢主编的《当前的社会与当前的文学》专栏
银正雄在《坟地里哪来的钟声》一文中针对黄春明、王拓等的小说,指称1971年后的乡土文学有“逐渐变质的倾向”一一变成表达仇恨、憎恶等意识的工具,从中再也找不到原来朴拙纯真、温熙甜美的“乡土”精神,而是看到这些人的脸上赫然有仇恨、愤怒的皱纹
而王拓《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二十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动向》等文却明确提出文学要“正确地反映社会内部矛盾,和民众心中的悲喜”、“文学运动必须能发展为一种社会运动,或与社会运动相结合”,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改良功能
这些针锋相对的观点形成了乡土文学论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此后报刊杂志和一些大学纷纷举办座谈会和发表相关文章,文坛气氛渐趋热烈
可以看到,这阶段乡土文学阵营所受的外来压力还不是很大,它同时也进行着对乡土文学本身的检省和讨论
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从1977年8月间彭歌《不谈人性,何有文学》等在《联合报》上发表开始,论战进入第二阶段
这时的论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急剧扩大
据侯立朝统计,至该年11月24日止,《中央日报》、《中华日报》、《青年战士报》、《联合报》等9家报刊发表的抨击乡土文学的文章近60多篇之多(11)
另一方面,《夏潮》、《中华文艺》等也发表了大量反击的文章
二是情势更加复杂化
由于与官方有深厚渊源的一批作家、文人的介入,使原有的现代VS乡土的文坛格局发生变化并进行新的组合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