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起源地球形成根据放射性定年法的测量结果,太阳系大约在45.6±0.08亿年前形成,而原生地球大约形成于45.4±0.04亿年前
从理论上讲,太阳的形成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氢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坍缩的质量大多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一边旋转一边摊平,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流星体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
星云假说主张,地球这样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
根据该理论,组成原生地球的物质的直径大约为10–20密尔,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而并非现在认知的水
月球大约形成于45.3亿年前,关于月球起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最受欢迎的一个假说是大碰撞说
该假说认为,有一颗叫做忒伊亚的天体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颗天体的尺寸和火星差不多,其质量为地球的10%,碰撞引发了巨大的爆炸,爆裂出的物质飞到了太空中,经吸积作用形成了月球,而忒伊亚的一部分质量也熔入了地球
在大约41亿至38亿年前这段时间,地月系统进入了后期重轰炸期,无数小行星撞击了月球的表面,使月球表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地球也遭遇了很多的撞击
太古宙起地球表面开始冷却凝固,形成坚硬的岩石,火山爆发所释放的气体形成了次生大气
最初的大气可能由水汽、二氧化碳、氮组成,水汽的蒸发加速了地表的冷却,待到充分冷却后,暴雨连续下了成千上万年,雨水灌满了盆地,形成了海洋
暴雨在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同时,也洗去了大气中的很多二氧化碳
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对是水的来源(英语:Origin of water on Earth)之一
暗淡太阳悖论(英语:faint young Sun paradox)指出,虽然早期太阳光照强度大约只有现在的7/10,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足以使海洋里的液态水免于结冰
约35亿年前,地球磁场出现,有助于阻止大气被太阳风剥离
其外层冷却凝固,并在大气层水汽的作用下形成地壳
陆地的形成有两种模型解释,一种认为陆地持续增长至今,另一种更可能的模型认为地球历史早期陆地即迅速生成,然后保持到现在
内部的热量不断散失,驱动板块构造运动形成大陆,经过数亿年,超大陆经历三次分分合合
大约7.5亿年前,最早的超大陆之一——罗迪尼亚大陆开始分裂,又在6至4.5亿年前合并成潘诺西亚大陆,然后合并成盘古大陆,最后于约1.8亿年前分裂
地球处于258万年前开始的更新世大冰期中,高纬度地区经历了数轮冰封与解冻,每40到10,000年循环一次
最后一次大陆冰封在约10,000年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