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学现代变革阶段

农业地理学现代变革阶段大约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地理学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①调查研究手段的革新,从50年代以来,航摄照片、自动化制图、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从过去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分析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差错,提高精度

②数学方法的引进,与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同时采用的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现代数学方法日益广泛地引入农业地理研究,如线性规划、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系统分析、博弈论、集合论、网络分析、控制论等,使农业地理研究由单纯描述状态走向定量化

③理论的引进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学者采用演绎法,从经济学或相关科学引进理论,制定假说及数学模式

这种浪潮和地理数量方法结合起来,从50年代末期起盛行于英、美,迄今已在两国农业地理中占有较大优势,主要理论是农业区位论和农业决策论

④理论性农业地理著作的涌现,50年代以前关于农业地理学理论著作只有少数文章

50年代以来,农业地理学理论性专著已出现10余种,如联邦德国奥特伦巴的《普通俩业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国福谢的《农业地理学》(1949),苏联拉基特尼科夫的《农业地理学》(1970),美国H.F.格雷戈尔的《农业地理学:研究课题》(1970),英国L.J.西蒙斯的《农业地理学》(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兰特的《农业地理学》(1974)等

在这些著作中尽管理论观点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现是农业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20世纪30年代初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1932)所编制的各种农产分布图,是中国最早的成套农业地图

胡焕庸的《中国之农业区域》(1936)、金陵大学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1937),是抗战前的代表性著作

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小区域农业地理调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地理学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有了蓬勃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地理学

主要工作可归纳为4个方面:①考察研究工作

在黄土高原、黑龙江流域、新疆、宁夏及内蒙古、云南、华南、川滇西部地区、西藏等地资源综合考察中,进行自然资源农业评价、农业布局和农业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农业区划工作

从5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农业地理界线的调查和农业区划方法论的研究工作

同时配合国家发展农业计划的需要,在 3次农业区划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后),农业地理工作者参与了调查评价农业自然资源、研究农业布局和制定农业区划方案工作,为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1981年出版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区域性农业地理专著的编写

1973年开始编写的《中国农业地理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农业地理情况和特征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国农业地理总论》(1980)及江苏、上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南、陕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地理

1981年开始编写《世界农业地理丛书》,已出版的有非洲、苏联的农业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

50年代以来,为配合各地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的需要,开展了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调查研究

1979年以后,开展了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