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历史

心理语言学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表示过不同的看法,Modern modern European scholars英国的F.培根(1561~1626),法国的R.笛卡儿(1596~1650),英国的J.洛克(1632~1704),德国的W.F.洪堡特﹑L.维特根斯坦(1889~1951)也探讨过语言与行为及心理的关系

英国生物学家C.达尔文(1809~1882)从物种源始观察语言的进化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德国心理学家W.T.普雷耶(1841~1897)和W.斯特恩 (1871 ~1938)研究儿童如何学话;法国病理学家P. 布罗卡(1824~1880)和德国的C.维尔尼克(1848~1905) 初步测定大脑左半球主管语言的部位

这些人为心理语言学做了准备工作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出版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

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进行研究的

C.E.奥斯古德(1916~ 1991)指出,语言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了”,大家就警觉起来

但是狼真的来了人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G.米勒(1920~2012 ) 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用概率来表示

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50年代中期,随着N.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

这些学者观察过在实验环境下成长的一些聋哑幼儿,认为他们不经过母亲教导,也能用手势组成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并把这两种词组组成一个系列,这可能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

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心理学模式与语言学模式并不是互相对应的

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

他们不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