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精神中科院院风唯实、求真、协力、创新中科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2003年6月26日,经研究生院院务会议讨论,一致赞同路甬祥院长提议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校训
“博学”源自《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首句,是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不仅懂得自己攻读的专业,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涉足其它的领域;不仅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较全面又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面向社会,看待人生,走向未来,在生命途中永无止息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笃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笃志而体,君子也
”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
其实路院长重视的“笃志”是有新意的,他曾讲过:“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努力向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吴文俊、彭加木、蒋祝英和蒋新松那样的杰出科学家学习
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的完美统一
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全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引自路甬祥在中科院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路院长还说:“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对青年骨干进行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快成长成才”
(引自路甬祥《为知识创新工程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所以,以崇高的理想及对科学事业心的不懈追求,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而忘我地工作,就是今天“笃志”的含意
“格物明德”都源自《礼记·大学》
宋代朱熹以后,《大学》已被公认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它所提倡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自汉唐以来历代士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对当代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同样有深刻的启示
“格物”是《大学》中八条目的首目,也是八条目的基础
它是说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探察天下的万事万物,推究它们存在变化的真实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样才有智慧,从而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诱惑而达修身
因而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才有可能步入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所以“格物”也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博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学》中三纲要之首纲,也是三纲要的核心和根本
它是说大学之中最高的为学之道,是要教导学生能够彰显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时常想到上天所赋予你的天良,这样才能使人革旧从新,身体力行,处于内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
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里“明德”与“笃志”亦有从善如流的相似含意
笔者认为今天讲的“明德”与《大学》中讲的“明德”,在道德人性上虽有共同的一面,但在时代要求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的“明德”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则是爱国主义,它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虔诚的信念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