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前身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02年,闽浙总督许应骙在蚕桑棉总局旧址(福州水部门外耿王庄,今福州南公园)重办农桑总局,并附设浙股、粤股蚕务学堂

由福建布政使周莲任该局总办,侯补道员何成浩任会办,会同陈宝琛、叶在琦、郑锡光诸绅,计划振兴全省农桑事务

浙股蚕务学堂聘浙江蚕学馆毕业生任教习,粤股蚕务学堂聘广东专家当技术员

浙股蚕务学堂学制3年,前后毕业10余班学生,每班约30人

毕业生或是留任本堂教职员,或是派往各县当劝业员

福农元年1906年,浙股、粤股蚕务学堂改称福建中等实业学堂,翌年改称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设蚕业本科班(学制3年)和蚕业别科班(学制2年),归省提学司管辖

留日归来的陈耀西任监督

1908年,林炳章、陈宝琛等人商议在原福州水部工艺传习所(址在今王庄、象园一带),附设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农业预备学校),招收学生60人,聘洪礼竺任技师兼教授,开学授课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更名为福建省立蚕业学校,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更名为福建省立农林学校

1914年又改称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移址南门城边街,并附设乙种女子蚕业学校

校址设福州西湖

1927年,北伐军入闽后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对福州原有的省立学校进行改造,分别合并

蚕校与创办于1908年的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创办时为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合并为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

一年后,为提倡、改进职业教育,省教育厅将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福州农林中学

1933年8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省立福州农林中学校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迁址北门外崇福寺

农林中学和福州高农1936年,全省教育改革

“高农”并入长乐鹤上街的省立长乐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称福建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

1937年夏,又迁回福州北岭与省农民师资训练所联合,当时名称为“省农民师资训练所、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省长乐农场”三联合机关

1938年,因抗战形势日紧,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随省府迁往战时省会——永安,奉令撤销联合机关,改校名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省立高农”),并奉令接收省立福安茶业职业学校及省立南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长乐鹤上乡省立长乐农职校门(1936-1937)1939年,“省立高农”迁往连城文亨村

这一年,“协职”迁往闽清六都

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协职”又迁往将乐(抗战胜利后迁回祭酒岭原址)

是年,“省立高农”在永安茅坪的新校舍落成,1942年1月省令校名改为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43年1月归并省立农学院,为该院附属高农,迁址永安黄历办学

 黄历时期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奉令独立办学,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次年1月,奉令迁回福州北岭原址,同年8月迁南港陈恕乡,1948年2月因陈恕不宜办学,又迁回北岭旧址

福州高农北岭旧址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1903年,基督教福州美以美会传教士孟存慈在培元高小学校内创办培元师范学校

1913年,福州公理会与美以美会合办,将培元师范学校改名协和师范学校,移址于城内古仙桥

1919年,美以美会办的一所中学并入协和师范学校,改名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迁仓前山施埔,高中分师范科、普通科,附设农林木场

仓前望北台培元书院1928年1月,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改名为福州私立协和中学,迁址福州西门外祭酒岭,并开始兼设农林科

1933年,私立协和中学因附设有农科,遂按省令改办职业学校称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简称“协职”),专办初、高级农科

祭酒岭教学楼旧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有福建学院等上10所福州中等以上院校内迁闽清办学,协和为其中之一;其后三年里,闽清籍学生日益增多

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学校再次内迁闽北将乐

 抗战时期福建农业学校1974年12月,福建省农业局所属邵武综合农场由福建省委组织部接管,改称福建省“五七”干校试验农场

“五七”干校坐落于该农场苦竹湾作业区

1978年4月,福建省“五七”干校撤销,时任邵武综合农场副场长隆鸿生、领导小组成员邱水源前往接收“五七”干校财产

同年11月,国家农垦总局复函同意创办福建农垦学校

1979年6月4日 ,福建农垦学校在邵武市苦竹湾原省“五七干校”旧址创办

 1994年8月2日经省农业厅、省教委批准,决定将农垦学校迁至福州市仓山省农业干部学校内,实行两校合并

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校多制

合并后,隶属关系不变,仍由福建省农业厅主管

1997年4月福建省农垦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学校 

农垦学校和干部学校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