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抗战时期

复旦大学抗战时期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

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设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

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侵沪,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

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

11月12日,上海沦陷

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

3月,复旦、大夏两校领导人在贵州桐梓会晤,决定取消“联大”,各自在川黔两省设校

该年复旦渝校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

这年暑假,复旦沪校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

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

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学校历史图册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翌年起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

李登辉宣布复旦沪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

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学部独立,改称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李登辉兼任校长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