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筚路蓝缕民国时期1926年

山东大学筚路蓝缕民国时期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

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有附属中学

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

大学部有教师320人,其中教授20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

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

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

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

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

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

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附私立青岛大学校史: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自任校长

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

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

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

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

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

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

)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八个系

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

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

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

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

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

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

校长杨振声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

1932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

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

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

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

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

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

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水15个系,医学院不设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

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

1946年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

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

 解放时期华中建设大学1944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

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

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

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

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

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

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临沂山东大学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

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华中建设大学和临沂山东大学合并为华东大学1948年夏,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

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

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

另设附属中学

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驻国立山东大学,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

1949年11月,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

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

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

1951年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

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

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

同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