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合并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中国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
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
”领导的寄托,前辈的期望,使同学们对地质事业更加热爱
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学院毕业生代表,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亲切交谈
他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北京地质学院,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举家带口、扶老携幼,被送往江西峡江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一场浩劫
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学校为受害学校之一,使学校更加雪上加霜
自此,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
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教职员工失去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丽的校园被蚕食、侵占
1970年,学校外迁大势所趋
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
1970年5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南省石门县新建
鉴于仓促决策,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关于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设的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
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整体迁至湖北省省会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春,国务院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经国家教委评估,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
1997年12月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社会246l号文《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确定了其建设方案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一部分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7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成立
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