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培养模式

金融学培养模式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含课堂知识学习、课堂实操与较长时间的实践教学等完备的环节

在课堂知识学习环节,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和业务性较强的课程设置不同强度的课堂实操环节

比如金融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设计专项小型场景实验,通过情景演示加强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证券投资实务、会计学基础、保险学等业务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设计小型工作项目,让学生们在模拟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在理论课程的学习结束之后,需要设计较长时间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之前学习的各科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岗位需求,设计一个综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和侧重点,首先,校内实验室首先需要配备完整的电脑终端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等硬件设施;其次,应当建立完整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进行银行储蓄、信贷、国际业务等实训,以及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软件系统模拟证券公司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学生们在校内实验室就可以掌握实时股市行情与交易信息,进行模拟投资训练;最后,对于实验室硬件建设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至少应该满足几年内实验软件不断升级的要求,对教学软件的购置与更新,应参考教师、学生多方建议,选择业务操作流程拟真程度较高、并且具备相关实战案例的软件 

(三)优化实践指导队伍针对高校教师缺乏从业经验的现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高校与行业的联系

一方面,运用制度鼓励高校教师投身校企合作单位的进行实际锻炼,总结行业现状,了解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将行业观察融入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中,让教学时的理论知识讲解得更加直观深刻,学生可以直接运用于工作之中

另一方面,积极邀请行业内人士进入高校举办相关专业讲座及教学指导,让学生们直接接触到行业前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们钻研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 

(四)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场地分为课堂实操、校内实验室和校外企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同步进行企业实习、专业竞赛、项目合作等等形式

金融学专业需要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企业的优质实践经验和资源引入学校供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学习,拉近课堂与企业的距离,同时将优秀的专业人才送进金融企业进行切身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应用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开发实践教学特色教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针对职业实践能力进行特色的教材设计

首先,除了高校教师等主要的教材编写人员之外,还可以邀请行业精英等前辈共同参与,既能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兼顾培养学生们的职业能力,满足行业各岗位的实际需求

其次,编写教材时,可以专门设计具体的工作项目,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加强工作项目的目标导向,实现仅依靠纯粹的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高校应该明确教学管理体系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从系统上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首先,院级主管人员应该担负主管责任,如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应该强抓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方向和执行进度

其次,各系与各专业的教学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教学指导方案设计教材,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达到专业教学目的

最后,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如教务处、行政中心等应该全力配合,提供及时全面的后勤行政保障,助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课程设置反映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强化岗位能力为主轴,重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金融学专业应在开设新国标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层次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充模块化课程(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期货与期权、担保理论与实务等)和新金融业态衍生课程(如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大数据市场调查与分析、行为金融学、区块链金融、财富管理、云营销等)

高校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证券或期货从业资格证等考试的相关课程,开拓学生眼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行业证书

此外,新商科提出要系统开设多学科课程,构建文理交叉、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可适当增设与计算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协同工作、沟通交流和为人处世能力

此外,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邀请金融机构或企业参与其中,针对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二)校企合作、合力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可考虑按照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实务、期货与期权实操、投资理财案例分析、保险实务等项目模块来划分课程,再将每个项目模块细分为若干相关课程,借助独立的课程编号来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先后授课顺序并注意剔除课程之间的重复交叉内容

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构建金融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用或自主研发金融业务模拟软件

高校与企业可每年定期组织以金融机构或企业冠名的大学生金融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搭建平台

同时,高校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投资理财大赛、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实训大赛等相关竞赛

最后,高校应积极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不少于3个月的真实工作场景和机会 

(三)改进课程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应根据自身的课程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期末考核方法,采用“标准+非标准”的课程综合评价机制,仅将期末试卷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或者彻底摒弃单一凭借期末试卷进行考核的评价方法,合理设置课程考核难度,提高学生过程考核所占的比重

根据课程及知识的差异性,教师可采用慕课、团队合作、翻转课堂、项目制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过程考核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较为复杂的讨论题目和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走近社会,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能力 

(四)注重师资培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育力度,鼓励本校专职教师定期到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实习或挂职实践,一线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增强业务操作能力、增加教学新内容

高校应鼓励专职教师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实践课程研发、指导学生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与职级晋升、年终考核与评价等制度,构建科学有效、多元化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意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从金融机构或企业引进专业骨干以充实外聘教师队伍

高校可酌情适当降低学历门槛、提高薪资待遇,吸引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为了更好地体现金融学专业的应用型,各高校应该对于原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

增加与当前金融行业适应的新兴课程,比如量化投资、PYTHON数据分析等课程

当前社会,拥有数据意味着拥有财富,因此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因此,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一种或两种数据处理软件 

(二)建设金融实训平台,适度增加实践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可以构建金融模拟实验室,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模拟平台、股票市场模拟交易平台、投资交易模拟平台、ERP金融仿真实习等平台

通过这些实训平台和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呈现最真实的金融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降低学位方面的要求,吸引一批有业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

由这些具有业界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学生的实验教学部分,能够更清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在岗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交流,或者参加培训的方式,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资格证书,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