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党员教师系列讲座之四

4月18日晚18:30,文学院党员教师系列讲座之四――中国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反思与重建在文综楼1005-5148举办,此次讲座由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主办、文学院科协协办,特邀文学院房伟教授前来主讲,吸引了许多同学前来参加,场面热烈。

 

   

 

房老师从自己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谈起,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往往用文学性来评判历史,但到了五四后,随着新的文学模式引进,我们对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质疑,尤其是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兴起,极大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观念、史学建构、历史意识以及题材处理的方式,诸如《白鹿原》这些作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些问题呢? 

 

   

 

首先,房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两段讲话作为引子,指出当代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在破除意识形态偏见、追求人性解放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同时打击了中国人的历史理性意识,使得当代历史小说又回到了中国古代的“传奇”传统,而在消费时代的介入下,这种情况更加严峻。由此,房老师指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当下“抗战神剧”的诞生,把敌人描绘地过于“白痴化”,这不仅是对于历史的扭曲,也是对于先烈的不敬。

 

   

 

接着,房老师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优秀历史小说,如《李自成》《林海雪原》《少年天子》《曾国藩》等,这些小说在追求历史真实性与历史理性上对于当下历史小说的创作有所启示。在外国文学中,房老师格外推荐的历史小说家为沃尔特・司各特与井上靖,房老师将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艾凡赫》作为代表进行讲述,作品反映了12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征服英国的诺曼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层和劳苦人民的阶级矛盾,刻画了贵族的骄奢和人民的苦难。

 

   

 

最后,房老师指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好的历史文学应该是历史理性与历史想象力的融合与再造。我们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存语境,探讨其之所以成为这一人物的动机、土壤、形态、内涵与得失,注重他们的“心灵史”,追求历史情境的真实与人物行为逻辑真实,避免对于历史英雄的传奇化甚至恶搞化的不良文化影响,促进历史小说的发展与进步。

 

此次讲座的顺利举办,不仅提升了同学们对于历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认知,更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反思与重建”这一问题的深思。房老师的讲解严肃而不失幽默,他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赢得同学们一致的好评!

 

文、图/奚倩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