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杰生平经历何育杰(1882—1939年)何育杰

何育杰生平经历何育杰(1882—1939年)何育杰,我国早期物理学家、教育家

从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开始,终生从事物理学教育事业

和夏元瑮共同在北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

在中国物理学会,为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做了不少工作,晚年有译著两种

何育杰,字吟苜,1882年生于浙江省宁波

其父何麟祥,光绪二年(1876)举人,曾任江西新喻知县、贵溪知县,为官清廉

何育杰自幼聪敏好学,11岁丧父后,笃学勤奋,尤长古诗文

15岁(1897)中秀才

因受甲午战争的影响,又受变法图新浪潮之影响,他决心舍科举习西学,以图国盛民强之日

1898年他入宁波中西储才学堂,为该校第一批学生之一

他在该学堂培养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因成绩优异于1901年被推荐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因八国联军入侵停办,直至1902年底才招收新生

何育杰此时顺利通过入学考试,成为京师大学堂速成科师范馆格致科数学物理学部学生

1903年四五月间,上海、北京等地学生掀起“拒俄运动”

按照1902年中俄签订的“东三省交收条约”,俄国应于1903年撤退其在东北的侵略军

但俄国政府于1903年4月18日向清政府提出新的七项要求,以确保我东北成为其独占的势力范围

此事引起中国人极大愤慨

4月30日,京师大学堂学生集会,要求誓保国土,坚决拒俄

他们通电清政府管学大臣,愤而扯碎了学堂副总教习张鹤龄悬挂的“禁止集会议论国事”的牌示

何育杰积极地参加了拒俄运动,他也是上书拒俄的带头签名者之一

1903年,京师大学堂决定派16人赴西洋留学,何育杰是其中之一

1904年初,何育杰启程赴英,入英国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语言,一年后转曼彻斯特大学,就学于英国物理学家S.A.舒斯特(Schuster)门下

1907年5月,E.卢瑟福(Rutherford)从加拿大回到英国,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并主持实验室工作

何育杰是第一个听卢瑟福讲演的中国学生

1907年何育杰获学士学位后,曾游历德、法诸国,1909年回国

回国后,何育杰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格致科改为理科,“教习”之称从此改为教授

何育杰任北京大学理科本科物理学教授

1913年,北京大学理科招收数学、理论物理、化学各一班学生

何育杰主编物理学教科书,编写教授要目,讲授普通物理、原能论(又称原量论,即量子论)、数学物理学、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等课程

草莽初辟,他和夏元瑮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批拓荒者

1916年,在我国历史上才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生(1913年入学,1916年毕业)

他们中,有后来成为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

1917年12月开始组织各学科的教授会

何育杰于1918年1月物理学教授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物理学教授会主任,在理科学长夏元瑮领导下主持物理学本科教学和研究工作

1919年4月北京大学废学长制,设文理科教务处,由各学科教授会主任组成,并公推一人为教务长,执行议决事务并召集会议,与此同时设系,系正式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各系教授会主任负责处理有关本系的事务

这是我国大学中最早的物理系,何育杰再次当选为主任

1920年4月任期届满,何育杰主动提出由张大椿(菊人)继任

当时物理系本科教授仅何、张二人,丁燮林等为预科教授

不久,预科工作改由各系分管,颜任光、李书华等先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夏元瑮、何育杰、颜任光、丁燮林等先后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使该系成为当时全国培育物理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1927年初,何育杰因体弱多病,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回故里疗养

半年后,其门生、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孙国封多次请他任教,他又出任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

一时间,望其名者咸趋东北大学

在该大学期间,何育杰主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这两门课程,在当时被视为艰深学科

何育杰收集资料,编写讲义,用力甚多,讲课时深入浅出,善于启发引导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德、英两种文字,他将德文《波动力学通论》译成英文,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文字的物理学参考书

1931年,他因患严重失眠症,体力衰弱,因而辞职,再次归故里疗养

在养病期间,何育杰不顾身体虚弱,也不管条件困难,翻译了E.N.deC.安德雷德(Andrade)的《自然之机构》,L.因费耳德(Infeld)的《物质与量子》二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将这二书列入《自然科学小丛书》中出版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之后,何育杰被选为该会所属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以后曾任《中国物理学报》编委

1933年,他抱病参加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第一次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

当时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丁燮林、吴有训、严济慈、杨肇燫等近10人,何育杰是其中长者

时值盛夏,挥扇座谈,各抒己见

何育杰自始至终参与讨论,对每个名词反复琢磨,时而引经据典,切磋再三

他尤其尊重年轻人的意见,使审查讨论会融洽无间

1934年,公布了这次物理学名词审查的结果,这对于后来类似的审查工作起了极好的影响

1937年,何育杰被聘为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

因他不喜欢官场生活,不一年即以疾辞

“八一三”事变后,他携眷避难入川,忧国成疾,又生活困难,1939年1月19日卒于重庆

鉴于何育杰在开辟中国物理学、培养人才方面的功绩,1940年中国科学社特设“何育杰物理学纪念奖金”,以鼓励青年人从事物理学研究

在1940年第一届物理学征文奖中,获奖者有马振玉、葛庭燧和钱人元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