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身陷漩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

胡适身陷漩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应哈佛大学之邀,演讲《中国历史文化》;同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受芝加哥大学聘,为该校讲学;9月起,到哈佛大学讲学八个月,题为《中国思想史》;12月17日,与张伯苓等21人发表联名宣言,要求盟国修改战略,采取有效军事行动,在中国战场打击敌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27日,担任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代表团代表;4月25日,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8月24日,发电给毛泽东(由王世杰代转),要求中国共产党放弃武力,做和平的第二大党;8月30日,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前身)于11月1日在伦敦开会的中方出席代表之一,参与制订该组织的宪章;9月3日,推定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返国前由傅斯年代理校务;9月6日,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0月10日,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讲话,强调“善未易明,理未易察”;11月15日,出席制宪国民大会,为主席团成员大会,与朱经农等204人联名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530章》的提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2月1日,为沈崇案出庭作证;5月,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一些教授组织“独立时论社”,议论国内外政治问题;8月1日,在北平广播电台发表讲话《眼面世界又化的趋向》;8月24日,在《大公报》发表论文《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9月28日,在《大公报》发表论文《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10月10日,在平津六科学团体联合年会上讲演《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10月15—17日,在南京出席中研院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会议,拟定院士选举规程及第一届院士候选人名单;10月27日,在上海对记者谈话,就美国海军部将“沈崇案”主犯皮尔逊判决无罪释放一事发表看法;12月12日,被聘为中美教育基金会顾问,并主持其事;12月14日,在南京出席中基会董事会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5日,在南京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人文组院士;3月29日,出席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任大会临时主席;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4月19日,应邀在金陵女子大学座谈“大学教育”与“中国出路”问题;8月,被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9月4日,在北平电台广播演讲《自由主义》,同月,到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大会;10月20日,在浙江大学演讲《自由主义与中国》;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胡适决定离开北平;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12月13日,写成杂文《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同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胡适本来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离开;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机场上了飞机,夜里10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12月17日,在南京中研院内主持北大校庆纪念会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