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

胡适文学方面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在诗歌方面,从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开始,胡适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

这是一场声势影响深远、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

经过几十年的演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 

戏剧方面,胡适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 

胡适的戏剧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使胡适吸取了外国戏剧的养分并创造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中国十大诗人之一,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又称文学革命,曾与当时众多学者提议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

胡适到北大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潮”

“左”倾思潮在民国九年(1920年)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

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种子,几十年后又奇迹的出现

在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信息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