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化以厚风俗

宋荦文教兴办义学宋荦在《条议畿东十事》中详细的提出了“兴教化以厚风俗”的具体方法,主张从基层的教育工作抓起,“自出如月课之宜奖赏,贫士之应赈恤,咸当次第举行

若民间子弟有志读书而交不起学费,将在各州县设立义学,帮他们毕业

其中选择文德俱佳的诸生,由专门的书院进行教诲开导

如果需要修脯(给老师的酬金),如有学田(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就在学田的收入内领取补给

如果没有学田,就由各官捐出俸禄支出开销

各义学中放置课簿于年末申送查核,如果诸童文义可观,即已有成效

立马予以奖赏,以示鼓舞

” 首先是对表现优异生员的奖赏以起楷模作用,其次发挥官员的推动作用,学业优异者予以奖赏,以此激励学生

可见宋荦十分重视贫困学子的教育措施

 修整书院在清代,文教的重心在于书院的建设

所以宋荦上任便着手修整书院,保证书院的正常运行,进以推动府学文教活动的发展

 首先是修缮书院

清初书院复兴,宋荦同样致力于书院的修缮,担巡抚江西期间,重建九江濂溪书院,议修鹅湖书院

由于调任时间仓促,此举无法进行,只得委派可信之人继续

 在江苏巡抚任上,宋荦立即拜谒东林书院,见早已破败,便与礼部尚书熊赐履、提学督政许汝霖共同捐资重建

 不仅如此,宋荦在碑记中还指出了书院日常学习内容应以四书五经为主,讲学目的则是让学子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同时,他强调,书院应该发挥应有的教化作用

 并且,宋荦对学子们的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要求,鞭策他们以圣贤为楷模,学习仁义礼智信

 书院修成之后,将《重修东林书院碑记》刻于石碑,放置在书院的依庸堂后,时刻激励书院的学生

 其次是恢复书院祀典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

一是为了表明对先师的推崇,二是为了标举对道统的继承

宋荦对祀典非常重视

 宋荦认为东林书院为杨时讲学地,从祀诸贤应当与其在学术上有渊源

 能够接受祭祀的,应该是龟山学派嫡传弟子

但是现实中书院擅自增加祭祀对象,“为了迎合当地富绅乡党,对杨龟山的敬仰沦为巴结情面的工具,败坏书院风气

” 宋荦提出,“东林祀典关系理学薪传,乡贤宁缺毋滥,地方官员不能徇私枉法,应当注重公允

”要求府县官增加祭祀对象必须等候批示,仅仅为善乡邻而对书院无功的,不得擅自做主将其纳入祭祀,所有受祀先贤必须登记在册

 由于先师摆放的位置混乱,宋荦便对先贤们的牌位按照师承关系、时间次第进行重新摆放

 为了预防以后再次出现混乱情况,宋荦还要求将该檄文用楷书刻在石板上,放置在书院的讲堂,以示警戒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