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人物经历

孔东梅人物经历1972年,住在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人家迎来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健康的女婴

如果不是因为女婴外公的一句话,这个生命可能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

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怀孕的母亲向孩子的外公征询意见,问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外公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后来,外公看到孩子的照片,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又是他的平生最爱

遗憾的是,在女孩4岁的时候,外公就离开了世界,他也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女孩的外公叫毛泽东

写过他传记的Ross Terrill赞叹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把他概括: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孔东梅——他的外孙女,正忙碌地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签售自己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

在广州签售的时候,书被抢购一空,有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提前4个小时等着孔东梅的出现

她穿着ARMANI套装,拎着GUCCI的包,黑色皮凉鞋和黑色脚指甲油透露出她对颜色的偏好

她的“时尚”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各种各样的人会给孔东梅说,要时时刻刻注意,特别是父母经常说,不能随便提起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跟别人讲,不要主动去说

时时刻刻注意

但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快地发现秘密

但母亲一直提醒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

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

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

慢慢稳定下来,她过上了安静、自由的生活

就是因为太安静,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在美国是这样,中产阶级的群体极为庞大,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车子、房子和票子,对我来讲,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2000年,孔东梅收到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激动的情绪难以平复

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

为了真实还原过去的那些事,孔东梅寻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

人们并没有觉得她陌生

情绪激动的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从上到下打量她,特别是她下巴上那一颗痣

那颗作为她外公毛泽东标志的痣,奇迹般地在她脸上几乎同样的部位出现

她知道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这对我们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她说她是幸运的一代,她会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继续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

两年的留学经历甘苦参半

特别是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住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飘泊感

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最开心的事情

那时的美国打国际长途很贵,不能每天打,每周打一次就不错了

电话里,孔东梅总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话,她从不会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

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

母女俩从那时就深深地体会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了

1999年,虽然孔东梅考上了美国的大学,但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

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

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大事的小女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妈妈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孔东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告别妈妈到美国读书,她感觉自己经历了这些大事情,成熟了长大了

作为伟人的后代,孔东梅自小就知道有一个伟大的外公,也知道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知识女性

但在后来看了她妈妈写的书之后,她才豁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特别了解妈妈及外公外婆

2000年,孔东梅的妈妈在友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

远在异国的孔东梅夜以继日读完母亲的书,几个晚上无法入眠

“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

”孔东梅决定要重新了解外公和外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