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6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
1955年1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的回答是:“发展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1956年2月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钱学森不仅担任了科学规划综合组组长,并与王弼、深远、任新民等人合作,完成规划纲要的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
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虽然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