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吏治清明郑板桥情系百姓

郑板桥吏治清明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

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

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

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

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

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

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

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

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

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

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